当前位置:主页 > 作文指导 >

王良语文课 | 读了很多书,还写不好作文?

  怎么写好作文?要读书,要有生活,要有方法。可是有些学生读了很多书,学了一堆方法,生活也还丰富,可作文还是不太好。该怎么办?本文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一个例子,分为课堂实录与执教感言两部分,语文教师以及初高中学生都可以看看本文。
 
  让我们学会“啰嗦”
 
  ——在阅读中找到激活生活的方法
 
  摘要:作文教学应在阅读中找到激活生活的方法,以沟通阅读、生活和表达。关键在于从文本中提炼出具有生活规定性的言语形式知识。开发并教学一系列情境性、过程性、方法性的言语形式知识,可以实现文本所表现的生活及相应表达、师生生活及相应表达的交互与共生。
 
  本文共7788字
 
  预计读完20分钟
 
  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感悟、提炼出“啰嗦”这一言语形式特征,以此激活文本所表现的生活和学生生活,然后根据生活特征,写出比较“啰嗦”的片段。这里的“啰嗦”,实质是一种有意义的言语繁复,即运用词句重复的办法突出某种生活特征,如现象的单调、言行的折腾,及与之相应的无聊、兴奋、期待等心理。
 
  2.学情分析:雅礼中学高一省理科实验班学生,读写基础很好。他们已有一点“言语形式”意识,写作“表现”意识。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资源开发:整合、创生合适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合适的、价值较高的学习内容。整合资源如下: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选自鲁迅《社戏》)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选自鲁迅《祝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选自《木兰辞》)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选自《范进中举》)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给大家提供了几则有意思的文段,第一则是课外片段,选自《社戏》。另外几则都是初高中教材选段。大家先读一读。觉得这些文段在表达上是不是有点特别?
 
  生: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段。
 
  师:对的。但是和一般运用反复、排比等方法的文段比,这些文段更特别些。
 
 
 
  二、讨论文段一、二
 
 
 
  (讨论中明确,在煎熬、无聊、失望的时候,人们会强烈地感受到某种现象的单调重复。)
 
  师:先看文段一。同学们平常这样讲话吗?
 
  生:不会。我们讲话会更简洁些。
 
  师:这段话,平常我们可能这样讲:于是看很多角色唱,看一班人乱打--
 
  生:从九点到十二点。
 
  生:这段话不够简洁。
 
  师:嗯,也就是啰嗦。啰嗦好么?
 
  生:这里好,写出了等待过程中的煎熬,无聊,这戏不好看。
 
  师:煎熬,无聊,很好。我们无聊、无趣时,会特别注意到某些现象的单调。怎样表现这种无聊和单调?把句子写得啰嗦点。怎样写得啰嗦点呢?
 
  生:借助反复、排比。
 
  生:重复某一句式。
 
  师:是的,借助反复、排比来重复。重复,带给人单调的感觉。当然,一般不要只重复一个句式,重复中要有点变化。比如,“看某某唱”,然后是“看某某打”,然后是“从几点到几点”。要是无限地重复同一句式,会让人窒息的。
 
  师:大家再看文段二。
 
  生:也比较啰嗦。“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三个“如此”,强调鲁镇没有什么变化。特别是“今年自然也如此”一句,一般情况下简直是一句废话,这里却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新气象的现状的不满。
 
  生:原本寄予一些希望,然而不得,所以失望。
 
  师:二位说得真是精彩!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强烈的感受到现象的单调重复,不妨以“啰嗦”的言语形式来表现这种单调重复,传递煎熬、无聊、失望等种种感受。言语形式契合生活特征,进而也就能将生活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三、讨论文段三、四
 
 
 
  (讨论中明确,在忙乱、兴奋、狂喜的时候,人们言行会反复折腾。)
 
  师:把言语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思考,谈谈对文段三和文段四的体会。先看文段三。
 
  生:排比,互文。内容是花木兰到处买行军用品。
 
  师:嗯,原本一个句子就讲清楚了,然而作者“东西南北”地说下去,这是一种铺陈的手法。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师:平时你们这样买东西吗?
 
  生:不会这样买,不经济,太折腾了。
 
  师:你们有过类似“瞎折腾”的时候吗?写花木兰这样折腾有道理吗?
 
  生:第一次出远门,准备行装会瞎折腾。
 
  生:是的,花木兰正是这样,女孩子呀,替父从军,人生第一次,她会紧张、兴奋,会觉得蛮刺激的,她要准备这准备那,当然会很忙乱。
 
  师:“女孩子呀”,你这个“呀”字用得真好,是女孩子,就很稀奇了,如果是男孩子,可能就没这么紧张兴奋。这几句,借助排比反复,铺陈开去,写动作的反复,正表现忙乱、紧张、兴奋。
 
  师:你们以后要学习的《娜塔莎》一文,写舞会就要开始了,大家还没准备好,乱成一团粥,我给大家念一下。“梳装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亚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好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够折腾吧?和写木兰买马一段,是相同的笔法,不过写木兰买马,更单调一点。请大家看看文段四。
 
  生:“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范进中举后,高兴得不敢相信。
 
  生:(读两个重复性的句子)这里,有行为的重复,“拍”,“笑”,有语言的重复,“噫!好了!我中了!”这种重复,表现中举对范进的巨大刺激,表现他的狂喜。
 
  师:精彩!不过注意,重复,也还要有点变化。比如,“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后者强度更大。再比如,两句重复性的人物语言,不同处,前者为“好了!”后者为“好!”前者,“了”字表完结,表现的是屡考不中,今朝得中,如释重负后的快慰。后者,单用“好”字,表达的就是较为单纯的快慰。
 
 
  四、讨论“啰嗦”的实质,归结方法
 
 
 
  (讨论并明确:1.“啰嗦”,是一种有意义的繁复。2.写作,写的总是感受、选择、强化了的生活。3.“啰嗦”的办法,是重复词句,重复中有角度的变化和字眼的更换)
 
  师:这些“啰嗦”的文段,或表现煎熬、无聊、失望,或表现忙乱、兴奋、狂喜,有着丰富的内容,这种“啰嗦”,实质是一种有意义的繁复,不是言之无物的语言毛病。
 
  师:大家看这个例子,你姓王,叫王二。你这么和人介绍,“我叫王二,排行第二,王一的弟弟,王三的哥哥”。怎样?
 
  生:这很啰嗦,一通废话,没表达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师:再看这个例子。你考试得了第二名。回家报告,“我的名次,第一之后,第三之前。第二名!我得了第二名!”啰嗦吗?
 
  生:啰嗦。
 
  生:好像不啰嗦。这样写,才表现这个同学的小得意,小炫耀。
 
  师:正是正是。这两个例子,是有些区别的。啰嗦与否,关键在表达情绪、情感意义的多寡。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觉得煎熬、无聊,会特别地感受到某些现象的单调重复,有时候会觉得压抑不住的兴奋、狂喜,于是语言和动作会反复折腾。
 
  师:如何表现这样的生活呢?“啰嗦”,重复某些句式。同时应该适当变化,或换角度,或更动词句。
 
  师:这种“啰嗦”,强化了生活的某种特征。比如,从九点多到十二点,从物理时间看,也就两个多小时。可是鲁迅一“啰嗦”,就无比漫长,这写的是一种心理时间。你写的,总是你感受、选择、强化了的生活,不是一种原初的生活。写作,需要有表现意识。
 
 
 
  五、激活生活,学生练习
 
 
 
  师:你们生活中,有过特别无聊、特别兴奋的时候吗?特别感受过现象的单调重复吗?有过语言动作反复折腾的经验吗?
 
  生:等人。
 
  生:老师拖堂,讲的东西又没味。
 
  生:惊喜。比如突然宣布明天放假。比如考了第一名。
 
  生:宣布获奖名单的时候,自己又有希望获奖的时候,心里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生:对某一结果特别期待。比如查询考试过了还是没过。查中考成绩,就无比折腾。
 
  …………
 
  师:好。大家说得热烈。那写一写吧。写得“啰嗦”一点,强化你感受到的某种生活的特征。
 
 
 
  六、展示,点评
 
 
  生:于是输考号,输密码,手却迟迟不能按下“查询”键。关闭网站,一会儿又打开,输入考号,输入密码。终于鼓足勇气,带着期待与不安一咬牙按下“查询”,网速太慢,太慢。看到成绩了,我“腾”地站起来,6A!又细细看了一遍,不错,6A!6A!我想大喊,但没有喊,我轻轻哼唱起来:“6A啊6A,6A啊6A……”
 
  师:通过言行的折腾,写查询前的紧张和期待,查询后的兴奋和喜悦。还可以折腾一下,再来几句,“我退出网页,忍不住又重新登录,输入考号和密码,确确实实的6A,变化不了的6A,跑不了的6A,6A啊6A!”
 
  生:我呆呆地坐在沙发上,手指不断地敲击着面前的茶几。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身旁的鱼缸,看着水泡缓缓变大,上升,最后在水面破裂,一颗,一颗,又一颗。墙上的挂钟无力地走着,好像沾了蜂蜜,或者油,走一下,停一下,再走一下,又停一下,永远也没有尽头。
 
  师:细腻,语言能力了得!用慢镜头的办法写水泡慢慢变化的过程,如在目前。不避重复写挂钟“走一下,停一下”,这真是奇特的感受,周遭的世界都慢下来了,挂钟“无力”,“沾了蜂蜜,或者油”。作者分明感受到一种落寞、无聊、无趣。
 
  师:写“闲”,赵师秀有两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很有名。赵师秀和我们的同学笔法上有什么区别?
 
  生:同学写得繁复曲折。赵师秀只抓了一个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写出了有约不来的复杂情绪,无聊、但也还悠闲。
 
  师:说得好,他们一繁复,一简洁,表现的意义都是丰富的,都是好的文字。
 
  生:烦人的误点!这得什么时候到?好多人从我面前飘过去了。高的,矮的,高高矮矮的,胖子,瘦子,不胖不瘦……面目模糊地飘过了。我东晃晃,西晃晃,停在一个大柱子边,看各种小广告,办证,租房,招钟点工,包治百病,跳楼大甩卖……无所不有,应有尽有。看树,看云,看一只什么鸟过,啊,他!冲过去,擂他一拳!
 
  师:啰嗦得好不好?重复句式,换角度的重复句式做得很好。咱们平时等人不就会这样么?他写出来了!
 
  师:最后一句,啰嗦么?
 
  生:简洁干脆。“冲”“擂”两个动词表现激动和欣喜。
 
  师:说得好。《故乡》中写“屋里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个“飞”字,就写出了宏儿的敏捷和欢喜。这段文字,把繁笔和简笔结合起来,精彩。
 
  …………
 
 
  七、总结,布置作业
 
 
 
  生活中,总有无聊、煎熬、失望……总有紧张、兴奋、期待……这时我们可能会特别地感受到某种现象的单调重复,注意到自身言行的反复折腾,于是我们可以用“啰嗦”的方式来表现这样的生活,“啰嗦”,是一种有意义的繁复。词句重复,换角度、有变化的重复是基本的办法。同学们可以再写一个片段,“啰嗦”一点。如能适当结合简笔,那就更好。
 
  执教感言
 
  在阅读中找到激活生活的方法
 
  怎么写好作文?要读书,要有生活,要有方法。可是有些学生读了很多书,学了一堆方法,生活也还丰富,可作文还是不太好。
 
  怎么办呢?
 
  找到沟通阅读、生活、写作的方法。无疑,写作的根子一在阅读,二在生活。应该在阅读中找到激活生活的方法。最关键的是,从文本中提炼出具有生活规定性的言语形式知识。因为具有生活规定性,这样的知识会是情境性的、过程性的、方法性的。符号性、结论性的知识在指导操作方面总有其不足。从阅读中悟表达之法,悟由生活特征所规定的形式特征,再用以激活文本所表现的生活特征,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写作也许是自然而然之事。
 
  从阅读中悟表达之法,悟的是言语规律,即思考在特定的情境下,作者用怎样适宜的言语形式实现意义和意图。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言意矛盾的分析中,感悟言语规律,提炼形式特点。所提炼的言语形式(词句段篇怎么选择和组织)特点,一应根植于言语内容(意义和意图),二应可资分析。
 
 
 
  比如本课讨论的“啰嗦”。“啰嗦”一词,就提炼了这些文本言语形式的特点,揭示了言语的奥妙。拎出这两个词,学生就获得了进入这些文本的密码,他们可以得其要领地品读这些文本,品读文本表现的生活特点以及这种表达之妙:在煎熬、无聊、失望的时候,人会强烈感受某种现象的单调,重复词句正适合表现之;忙乱、兴奋、狂喜的时候,人语言和行为会折腾,重复词句正适合表现之。应该说明的是,“啰嗦”,实质是有意义的繁复,使用这样一个概念,一是更生活化,二是可以借助概念积极和消极的两层意义之间的冲突,形成教学张力,激发学习兴趣。
 
  “啰嗦”是我和我的学生创造的一种个性化的言语形式知识,一种情境化知识,一种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因为“啰嗦”与生活有高匹配值。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境下,适合用这种知识,怎样用,可以实现怎样的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具有了方法意义。具有生活规定性的知识方法才容易转化为写作能力,利于学生形成个体化的写作智慧。
 
  此法激活生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前所述,阅读教学时,指导学生循“啰嗦”这一形式特征,进入文本表现的生活世界,特别是心理世界。沉寂的文本喧腾了。二是学生感知“啰嗦”这一形式特征有困难时,指点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和表达经验。这可以给学习建立支架、提供凭借。比如教学之初,学生对文段形式特点的认识停留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层面时,老师结合第一段提示:“同学们平常这样讲话吗?”再如木兰买马一段,可能因为是一首古体诗,妨碍了他们理解的深入,老师提示:“平时你们这样买东西吗?你们有过类似“瞎折腾”的时候吗?写花木兰这样折腾有道理吗?”学习因此有了凭借,学生可以把文本内容特点、形式特点和自己习惯的生活特点、表达特点对比起来思考,展开异同分析,达成对文段具体、深刻的理解。三是动笔练习之前,唤醒学生相似相关的生活。老师问:“你们生活中,有过无聊、兴奋的时候吗?特别感受过现象的单调重复吗?有过语言动作反复折腾的经验吗?”这些话,旨在打通文本和生活。沉睡的生活喧腾了。另外,教学中自然有教师生活经验的介入。
 
 
 
  “啰嗦”既关联着言语内容,又关联着言语形式。生活是啰嗦的,单调、反复、折腾,相应的,表达是“啰嗦”的,重复,略有变化的重复。
 
  所以教知识方法,要教背后的生活规定性,生活的特征规定着、召唤着相应的言语方式。反过来,这样的知识方法才能激活生活,以利写作。学习很多静态的、纯粹符号化的知识方法,比如什么叫比喻,什么叫描写,其实对读写作用都寥寥。
 
  同时应该注意,生活是有着丰富的层次的,相应地,方法也是有层次的。与“啰嗦”相对,积极面是简洁,消极面是啰嗦。文字好坏不能以多寡论,“啰嗦”也好,简洁也好,只要是充分表现了生活的特征,就是好的。言多意寡,言少意寡,都是毛病。这样,教学时,先是举了“介绍王二”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啰嗦,并以“报告考第二名”为例对比阐释。讲评时,或对比“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或抓住学生片段“冲”“擂”两个动词,并联系“屋里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等例,说明简洁的表现力。立足于教有意义的繁复--“啰嗦”,又略略辨析与啰嗦的区别,探讨与简洁的共性,这样,教学充满张力,学生理解会深刻些。
 
  与“啰嗦”相邻,有“密集”等其他言语形式特征。在对话情境中,一方说话密不透风,有意无意没留机会让对方应答,是为“密集”。这是我和学生开发的另外一种言语形式知识。
 
  比如董玉洁《我想你们》:
 
  “没啥事?看我们?没啥事这么大雨深更半夜你大老远赶回来?我们有啥好看的?到底出啥事啦?”爹蹙着眉头,使劲地瞅我的眼睛,想瞅出个名堂来。
 
  对于在学校读书却雨夜归来的孩子,做父亲的分外关心、忧心,所以话语密集,连用五个问句。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连串密不透风的话语,透出的,是关心,安慰,叮嘱,是管家媳妇的显摆和炫耀。
 
  平时对话,一方忧虑、关切、激动或意存炫耀的时候,就会话多,密不透风。提炼出“密集”这一特征,讲清楚它的运用情境,学生便能沟通生活,学以致用。
 
  以上,是围绕“啰嗦”这个点在横线上的展开训练,均属语言表达这一层次。还可以纵向展开,结合例子指点学生构段谋篇,甚至锻造风格。前者如《水浒传》中鲁提辖打镇关西,每打一拳,都详尽至极,且打了三拳。泼墨如水,不厌其烦。为什么要这样写?非如此不痛快,不解气解恨。后者如《记念刘和珍君》,文章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都展现出“啰嗦”的特点,形成盘旋往复的作品风格。微观层面,如“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这一句子,“没有亲见”与“听说”重复,“她”和“刘和珍君”复指,形成犹疑顿挫之势。中观层面,如反复写不能相信刘和珍遇难一段,宏观层面,如反复写“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和“实在没有话说”等,都是这样。后者再如王雪松《喜报》一文,繁简组合,构成多层反讽,妙不可言。全文如下:
 
  在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务处、教导处、教科室的联合部署下,在后勤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计算机发展工作室的真诚协助下,在语文组、数学组、理化组、英语组的共同关心下,在张××、李××、王××为首的高一年级组全体教师具体指导下,我校有十名同学在省“一切为了学生”读书比赛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限于篇幅,名单从略。
 
  全文就两句,第一句真啰嗦,第二句真简洁。当简不简,当繁不繁,这是第一层反讽,前繁后简,两相对照,是第二层反讽。百余字文章,把“啰嗦”和“简洁”结合起来,别具讽刺特色。
 
  更开阔地看,“啰嗦”以及“简洁”“密集”等,构成一个小系列,还有很多与之平行的小系列。
 
  例如“同中求异”系列。有意刻画对象的相似、相近处,又在相似、相近中体现差异和变化,体现特征和个性,是为“同中求异”。它将阅读、生活、表达以及思维都沟通起来。或是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做出近似的反应,或是同一个人前后有差不多的言行,前者如宝黛相逢,彼此觉得见过,后者如鲁四婶子前后都要祥林嫂放下祭祀的器物,相近相似中,却有细微的区别的。
 
 
  “同中求异”及其两种具体的方式,与“异中求异”,构成一个小系列,并且都可以在语言表达、构段谋篇、选材立意等方面展开。
 
  “啰嗦”系列,“同中求异”系列……组合起来,大致构成言语形式知识系统,这一系统是阅读知识系统和写作知识系统的统一,是读法和写法的统一。读写的基本矛盾是言意矛盾。根植于内容的言语形式知识正是处理这一矛盾的。支撑这些知识方法及其系统的基本思想是:阅读,就是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下,如何用合适的言语形式实现意义和意图;写作,就是基于特定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言语形式实现意义和意图。当然,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原不可分,是一整体。
 
  提炼、教学这些知识方法,务求理解知识方法背后的生活规定性,务求沟通阅读、生活和表达。这样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文本所表现的生活及相应表达、学生生活体验及相应表达、教师生活体验及相应表达的交互和共生。开发这样的知识方法,开展这样的教学,并大致构建系列,还任重道远。笔者和长沙市邓志刚老师率领的名师团队,一直致力于这样的探索,恳请专家指正。
 
  (本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名师教你这样写作文”专辑)
 
  参考文献:
 
  [1]王尚文.“学习把语言运用得正确”的启示—兼谈语文课程的任务[J]语文建设,2016(2).
 
  [2]王良.用盘旋往复的言语形式表现深沉复杂的情感[J]语文教学通讯,2015(1).
 
  [3]王良.同中求异:一种沟通阅读、表达、生活的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4).
 
  
本文标签:

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