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左右精选31篇优秀

  家乡的风俗
 
  一乐教育六年级
 
  优秀作文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名族众多,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01
 
 
  六年级祁典
 
  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是啊!各个地方的风俗都不同,你们想知道我老家的春节习俗吗?那就听我娓娓道来吧!
 
  腊八节仿佛是春节的前奏,小年一过,春节就指日可待了!腊八一到,我们家就有两件事必做不可:一、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杏仁、红豆、桂圆肉、核桃仁、莲子、花生米、葡萄干等各种坚果和杂粮熬成的,正如老舍所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妈妈常常守在火边,小火慢慢熬,等香喷喷、热腾腾的粥端上桌,迫不及待地尝一口,香甜软糯,回味无穷。二、泡腊八蒜,先把剥好的蒜瓣儿放到罐子里,加醋直到把所有的蒜瓣儿泡进去,最后加冰糖糖并密封,为过年吃饺子用。到了年底,蒜泡得绿如翡翠,醋也有了辣味,白白胖胖的饺子蘸着腊八醋、就着腊八蒜,真乃人间美味,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个饺子。
 
  腊八一过,各家各户都忙了起来,街上也更热闹了。卖福字的、卖春联的、卖年糕的、卖衣物的、卖糖葫芦的、卖鞭炮的、卖玩具的……应有尽有。爸爸妈妈常常在人来人往的街上穿梭着,购买年货,而我呢,常常和一帮小孩钻来钻去,围着琳琅满目的零食和玩具转来转去,直到买到称心如意的玩具才高兴而归。
 
  除夕终于被我盼到了,一大早,爸爸和姥爷去祭祖,我和姥姥、妈妈在家里包饺子。吃了午饭,大人们嗑着瓜子闲聊,而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猜灯谜、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玩的不亦乐乎。在欢笑嬉闹声中,夜晚不知不觉降临,这时候,家家赶着做年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好新衣,大红灯笼高高挂,红色对联门上贴,家家都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终于,一桌丰盛的饭菜跃然“桌”上,在桌上席地而坐。我们围在桌前,祝福欢笑声、碰杯聊天声不绝于耳,聊着这一年的开心事,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吃完团圆饭,春节晚会将要开始了。一家人围在电视旁边,津津有味、目不转睛地观看着春节晚会,时而被小品逗得哈哈大笑,时而被优美的歌声所陶醉,时而被主持人那精彩台词所感染。
 
  终于倒计时了,“五、四、三、二、一、零!”,随着主持人宣布跨年倒计时的结束声,外面钟声敲响,鞭炮炸响,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烟花升腾起来,它们直冲天空,随后渐渐舒展开,形成了无数朵时红、时黄、时绿的繁花,把夜晚的天空照的亮如白昼……烟花的美丽虽然如此短暂,却十分奔放、十分热烈,它们不停的在空中绽放,用它们千姿百态的身姿来传达着我们对新的一年的无限期盼,这一夜,如此精彩。就这样,除夕和守岁渐渐离我而去,我依依不舍与它们告别,迎来另一个高潮。
 
  大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街头巷尾都失去了活力,商店门面都关了门,整个城镇都开始了休息,但是今天开始,拜年缓缓拉开了序幕。爸爸妈妈和我早早起床,到亲戚家、邻居家串门拜年,祝福声、吉祥语人人必说,礼物、红包小孩必收,陪着爸妈走一圈,意外收到好多压岁钱,口袋鼓囊囊的,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下午,是我最喜欢的时光,好多好多没见过的新鲜玩意都在吸引着我,可以和爸妈跟着人潮去逛庙会、游寺院、听唱戏、看耍狮子,还可以买小孩子玩的“甩鞭”,时不时从口袋拿出一颗,使劲甩在地上,“啪”的一声,惊吓一下没堤防的人,自己偷偷忍着乐。
 
  哎,幸福的日子过得总是那么快。就这样,春节大笑着噼里啪啦地走来,又大笑着噼里啪啦地离去。这一年一度,让人百般期待的春节,一眨眼就离去了,希望明年的春节跨快到来!
 
 
 
  02
 
 
  六年级刘昱鑫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独特的节日和习俗,而我的家乡——荆州也不例外,听,麻将被弄得窸窣响,看,家家门前几抹红,没错,这就是荆州人过的春节。
 
  除夕这天,咱们荆州有着拜年收压岁钱的习俗,大人们包好红包等待亲戚们的到来,小孩子们则出去拜访亲戚们,顺便拜个年,收几个红包,在除夕节的下午,城里人都回到乡下,当时正值冬天,但依然阻挡不了我们对过年的热情,接着四四方方的麻将桌摆上了,大人们用那双辛苦工作了一年的双手,摆弄着麻将,大家用方言聊着家常事儿,屋顶上盘旋着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我也常在放寒假的时候回到家乡,大人们带我去乡下,乡下的亲戚们养了许久的鸡也杀了,猪也宰了,大人们在麻将桌上摸东南西北风,我便带着乡下的弟弟妹妹们在田野上自由的奔跑,我们都穿一身红在田野上放起了自己做的火红的风筝,我在他们中年龄是最大的,所以我便带着他们玩游戏挂灯笼,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幸福的笑容。除夕当晚,家里所有人都会回家吃团年饭,做饭的香气飘了十里,在吃饭之前要先祭祖,把饭菜加好白酒酌好之后必须先让先人先享用。把最好吃的饭菜放在灶头边,烧香给已过世的长辈。这些饭菜,孩子们吃下,表示保佑孩子。
 
  大年初一之时,第一餐吃鸡蛋叫“石滚蛋”,表示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全家人围着饭桌用久违的荆州话聊着天,这就是荆州当地传承了许多年的风俗,这热闹而又和谐的气氛,使人不禁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03
 
 
 
  六年级,郑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一年过春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回到老家,在那些天里。人们不会因为寒冷而减少心中的热情。所以在除夕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不同的活动。
 
  在我的记忆里有很多习俗与活动是我们城里所没有的,讨红鸡蛋、要喜糖……在这些活动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祭拜祖了,祭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在我们家祭祖的同时,也祭祀天地神灵。从我记事起,桌上的菜品就是三牲菜品、三茶五酒,一直都未改变过,每次我们都会烧香烧纸,祈求平安,俗称“送钱粮”。
 
  我们家祭祖都是由外公操办的。我经常想去帮忙,却总是被烧得旺旺的火炉熏得睁不开眼睛,泪流满面。
 
  今年的除夕,我家的正门已经被挂上了红火的大红灯笼,我们贴了喜气洋洋的对联和门神之后,我和表姐就被外公叫进了正屋里,只见外公在供桌前摆了一个小铁炉,供桌上摆了一些贡品,墙上挂了一幅福禄寿的挂图,接着外公点燃了三炷香和小铁炉,他拿起一沓黄原纸,一边放进炉里,嘴里一边念念有词,是在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康幸福。我和表姐在一旁帮忙递纸,烧完黄元纸之后我们开始烧冥币。外公先为太太奶奶烧,只见外公烧的全是一些面值较小的和一些零钱。我觉得很奇怪,就问道:“外公,你怎么这么抠门啊?大过年的只给太太奶奶这么一点钱啊?”外公说,是因为太太奶奶不识字,不会算数,为了方便她用钱就把零钱捎给了太太奶奶。外公对每一个祖
 
  辈都很了解,也很细心,这让我想到了:“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送完钱粮后,我们按照辈分一一磕头,请求祖先保佑我们平平安安。
 
  祭祖过后,只见爸爸拎着一大卷鞭炮放在了大门口,邻居们也都拎着鞭炮出来了,这时大家一起点燃了鞭炮,比谁放得最响亮。大家笑着叫着,沉浸在喜悦之中,响声络绎不绝,火是红的,鞭炮是红的,在嘭嘭声中,只见飞扬的纸屑也是红的,纸屑落在地上,院子里红红火火,喜庆的不得了,整个小镇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中,我们团聚在一起,吃了年夜饭。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坐在一起举杯同庆,外公看着我们大大小小的,高兴的说:“内睦者,家道昌!”。
 
  在今年这个特殊的2021新年里,这个年夜饭我吃的特别的有味儿,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都在,真好!
 
 
  04
 
 
  武汉的春节
 
  六年级张茗皓
 
  武汉,是一个美丽的,热闹的,火热的城市,它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是啊,对于每个“老武汉”来说,可能真正意义上的过年,是阴历上的年,而不是现在的元旦,它只是元旦没有一点儿年味。
 
  武汉的春节,从冬至起就开始准备了。在我们家,刚到冬至那一天,我上学路上就会看到,那原来挂着衣物的晒衣架上挂满了红通通的腊鱼腊肉。它们在太阳光的映射下,瘦肉红得像晶莹的玛瑙,肥肉白得像温润的和田玉。一条条,一块块,挤在一起倒显得有几分可爱,几分神气。
 
  终于盼到了春节,大家十分喜爱我们家的腊鱼腊肉,对炸圆子也是赞不绝口。
 
  炸圆子不仅寓意团团圆圆,做法也并不难。只是把鸡蛋、鱼肉、五花肉、小葱、和生姜全部剁碎,充分的搅拌均匀,再放油锅一炸便好。据说,年前必须赶做完上百个圆子,为年夜饭做准备。有时大人们忙不过来,便让我们也来打下手,做一些打鸡蛋等简单的小事。炸圆子同北京的饺子一样,都算是过年才能吃到的“好东西”。一般大人们在炸圆子的时候我们就在一旁等着,等炸好第一锅就会拿起筷子把圆子像串糖葫芦一样串起来起,吃了一串又一串。以至于有时还没到吃年夜饭的时间,便已然吃饱甚至吃撑。但从初一开始一直吃到十五再好吃的东西一经这么折腾,至少我见了不会再对它妄动食指。话虽这样说,但到了第二年,自己淡忘了被圆子支配的恐惧后估计是另一回事了。
 
  年夜饭上最后一道大菜是一盘红烧鲤鱼,我看得垂涎三尺,正要下手时,爷爷制止了我,说:“你先别动,这年夜饭上的鱼可是有讲究的,你看年夜饭上有全鱼,不就寓意着来年有“全余”吗?你要动了一筷子,那咱家来年就没“全余”了”,我听了连连点头。
 
  其实武汉的春节还有许许多多的习俗,如拜石神,拜天公,拜财神等等。这些习俗无一不展现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无一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真希望今后能把这些好的习俗保留下来,让以后能多一些“年味”。
 
 
 
  05
 
 
 
  武汉的除夕夜
 
  六年级刘孝聪
 
  武汉,是一座非常特别的城市,被汉江和长江隔为三镇,然而,虽然被江水融开,但我们的心还是在一起的,武汉的除夕夜根本才是中国的除夕夜。
 
  除夕,是所有武汉人在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日子,年夜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习俗,而准备年夜饭也是要花功夫的。在武汉,大多数人提前两天就开始准备食材了,如果要炸丸子,就得绞肉,肉绞完后再打几个鸡蛋,一揉,放点特制的佐料后,再搓成一个个圆球状,等到油锅烧热时,再将捏好的丸子一个接着一个,慢慢地放入锅中,一盘盘色味双美的肉丸子就这样诞生了。不仅如此,无数人家都在各家门前挂着腌制好的腊鱼腊肉,晒着自家调制的雪里蕻萝卜干,整条街都香味扑鼻而来,武汉旧历的年底,为新春缓缓揭幕,竟是这么郑重,这么丰硕。年夜饭各种口味的菜都有,什么洪湖藕汤呀,腊肠炒蒜苗呀,金黄炸藕夹呀等等。真是让人口水直流,迫不及待地想要吃上一口的冲动呢!在吃完团年饭后,人们还不忘了互相拜年,彼此祝福,刹时有了合家团圆的一番场面。
 
  在除夕夜里,不仅吃年夜饭有趣,贴春联和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当新春来临期间,它会来人间祸害百姓,伤害无辜,长时间后,人们慢慢发现“年”害怕红色,且害怕爆炸声,因此,大家想了个办法,他们纷纷贴春联,放鞭炮,来驱逐它,后来,“年”果真再也不敢来祸害人间了。就这样,在过年时就慢慢有了贴春联和放鞭炮的习俗了。现在人们有的在商场买春联或自己写春联,贴在门前,象征着新的一个步步高升,吉祥如意。小时候,我也想贴春联,可奈何我身高不够,无法自己贴上去,于是我就寻法子,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我赶紧把椅子拿过来,双脚的鞋子一脱,站在上面,终于在我的努力之下,成功地贴好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春联,心中别有一番滋味。说到放鞭炮,它寓意着驱赶病魔,身体健康。现在的鞭炮也是各式各样的,有冲天炮,仙女棒,小蜜蜂,母鸡下蛋等等,可谓是多姿多彩,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玩得不亦热乎,可是热闹啦!
 
  更令我感觉除夕夜最特别,最喜欢的,那就是看春晚了,在春晚开始前,人们把瓜子,糖果等等一大堆零食都准备好,叮叮叮,钟声到了八点整,春晚开播了,春晚开播了……大家赶紧把电视调到CCTV-1,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视觉盛宴。我们一边嗑瓜子一边欣赏着演员明星们绚丽多彩的表演,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12点,新年的钟声敲起,大伙儿欢声笑语,迎着新一年美好的来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武汉的除夕夜就是这样的多姿多彩,热闹非凡,你觉得呢?
 
  
 
  06
 
 
  家乡的春节
 
  六年级吴可凡
 
  武汉的炸鱼丸、藕荚,北京的腊八粥,河南的馍……一系列民俗都会让人想起热闹的春节,每个地方的民俗活动都不一样,南充也不例外。
 
  年前的几天,大店里人流如潮,小店里接踵摩肩,似乎要挤倒收银台,大家都争着买年货。不但如此,家家还要挂出腊肉、腌香肠。我们家的窗口有一层防盗网,每当过年时都挂满了外婆腌制好的食物,一层层的香肠和腊肉重叠在一起,好似一堵腊肉墙。
 
  塞上满嘴的腊肉香肠,转眼就到了大年三十。除夕那晚守岁是必须的。傍晚的时候全家人就聚到一起吃年夜饭,饭后一边聊天一边看春晚,好不热闹,小孩子们最盼望的当然是12点钟的鞭炮。当零点新年的钟声敲响时,鞭炮声也在这一刻响彻云霄。各种各样的鞭炮应有尽有,有飞天类、旋转类、喷花类、烟雾类,让人眼花缭乱。每当这时我都在楼下放鞭炮,手中抓着几大把烟花棒,兜里装上一小袋子甩炮,左手烟花棒还冒着五颜六色的火花,右手已经卯足了劲往远处丢甩炮,忙得不亦乐乎。“啪”地一声响,甩炮落地,鞭炮声伴随着新年的钟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关于除夕还有一段传说呢。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深山老林中有一只长相面目狰狞,令人畏惧的怪兽,被人称作“夕”。它头上长有四支角,身上却只有一只脚,每到年底就跑到村里吃人。村民们十分害怕夕兽,不敢与之抗衡。村里有个叫做“年”的小孩,他对夕十分了解,知道夕害怕红色,于是向村长提议在每家大门的门框上贴红底黑字的对联,使其不敢入内。当夕靠近村庄时就点燃竹子,竹子爆炸发出巨大的响声,对夕起到震慑的作用。村长采纳了年的意见,在这一天吓退了夕,人们为了纪念这天,就把这一天就称作“除夕”。现在人们把从除夕开始的半个月这段时间都称之为“过年”。
 
  除夕过了就是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不能扫地,为什么呢?因为扫地会把财运扫走。这一天还要登高,希望能步步高升,在山顶烧香祈福,祈祷新的一年能万事顺意。大年初二是上坟的日子,准备一点酒菜,放一串鞭炮,在坟前缅怀已逝的亲人,也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团圆。
 
  春节在正月初六就基本结束了,大年初七大人们上班,孩子们也要开学了,一切又恢复到平常的样子。
 
 
 
  07
 
 
  六年级上官钰甜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文化在不断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规矩。这些规矩不断衍化,成了各地风俗。今天,我来介绍一下家乡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温州,它是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在十二个时辰做不同的事。辰时大扫除,巳时贴春联;午时换新衣,未时置年货;申时全家福,酉时年夜饭;戌时看春晚,亥时逛灯会;子时燃爆竹,丑时收压岁;寅时齐守岁,卯时放亲友。我先来讲讲我最爱的年夜饭。
 
  吃饭前,手要洗干净。入座也有规定。圆桌的上做要让张这座,我们晚辈要等爷爷奶奶坐下才能坐。这次吃年夜饭时,弟弟看到桌上有他最爱的烤年糕,马上就想夹一片。这是,爸爸拍了一下弟弟的手:“不能夹哦!要让爷爷奶奶先动筷哦!”原来,长者未动筷时,小孩是不可以先吃的呀!而且夹进碗中的菜是不能放回公盘中的,勺子也不可以在汤里搅拌。
 
  鱼肉是年夜饭的“主角”。我早就口水直流了。“啊呜啊呜——”我小心的吃完鱼背,刚要给鱼翻个身,就被奶奶阻止了。在我们这儿,鱼不能翻过来吃。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呀?因为呀,在我们家乡的人以前以出海捕鱼为生,鱼“翻过来”,谐音船“翻”了,不吉利,所以只能将上面的鱼骨和鱼肉分开,拨到盘子边沿,再吃底下的鱼肉。如果是一条大鱼放在桌子中间,鱼是不会全部吃光的。不但大年三十不吃,过年期间要一直留着,后来吃了没我也不知道。这在我的家乡,象征着年年有余。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吉祥的风俗!
 
  吃完年夜饭后,就是我最盼望的贴对联了。我们家乡的风俗习惯是自己写春联,自己贴春联。对联要平仄相和、音调和谐,讲究“仄起平收”。对联声律也要相对,但我们家乡的风俗习惯是二、四、六个字严格相对,一、三、五个字可对可不对。我们家乡的风俗中有一种特有的“机关联”。它一般都嵌入古今历史典故,人物名称事迹、动植物和药材名称、天文地理专有名词、时事政治、成语、俗语、文字游戏等等。而且,上联嵌有机关,下联则要破机关,要通顺合理,既工整又有意境。所以爸爸每次写机关联时,都要冥思苦想许久才动笔,有时还要和爷爷、太爷爷商量商量呢!
 
  现在很多人把老祖宗留下的风俗当作繁文缛节。但其实家乡的风俗,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做人之道,处事之法。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家乡的风俗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我们的保护并把它们给传承下去!
 
 
 
  08
 
 
 
  六年级康暻
 
  鲁迅曾在《祝福》里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打我有记忆起,春节是在腊八这天开始的。
 
  在这一天,家家都煮腊八粥,那种甜甜腻腻的香味便飘在大街小巷中,渗杂着些许年味,一碗碗的腊八粥被端上来,异香让人喘不过气来。据说,发明腊八粥的人还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呢!每到腊八,我总能吃到碗甜甜的腊八粥,一口吃下,莲子、饭豆、花生仁在舌尖盘绕,扑鼻的香气直向鼻子里钻,白雾迷住了眼,甜甜的腊八粥顺着喉咙流过了肚子,霎时,浑身上下都暖和起来了呢!
 
  过了腊八,年货便齐刷刷地给摆上了。上至高级商场中的喇叭,下至走街窜巷的手艺人,都吆喝了起来。春联、年画、窗花、糖、瓜子、花生应有尽有。每天睡醒,我都能看到妈妈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回来,这也成为我们家一道春节的风俗之一,——囤货。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家家祭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上报人间事宜,人们为了让灶神为自家说好话,所以在这一天祭灶神。每次,我们家都要给灶王供上关东糖,听爷爷说,这样才可以让灶王说家里的风俗。祭灶神在我们家都成为了一种精神。除了祭神,还要大扫除一次,因为过了小年,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紧迫热闹,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就为了突显出新年万象更新的新气象。贴窗花、贴春联的习俗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年我都要为我家的每一扇窗户精心刻窗花,左邻右舍的邻居都羡慕不已。
 
  紧接着,我们便热热闹闹地迎来了除夕。大年夜里,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这顿饭我们家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快乐的气氛。一般来说,年夜饭的餐桌上少不了鱼这个食物。因为“鱼”和“余”谐音,喻意“吉祥有余”或“年年有余”。按我们家的老规矩,无论是谁,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与大家伙儿团聚。我们家的所有人都要等到12:00以后才睡,小孩子们睡前总要给大人们拜年,是为“辞岁”。而大人们总要摸出点什么作为奖励,美其名曰“压岁”,这便是压岁钱的由来。
 
  初一在鞭炮声中大笑着走来了,这一天,我们家的所有人都穿新衣新鞋,走街窜巷到亲戚家去拜年。还在年味中没回过神来,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了,这一天,我们要观彩灯,吃汤圆,闹到深夜才睡。
 
  于是,春节就这样过完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也该去上班了。春节就这样轰轰烈烈的走来,又轰轰烈烈的离去了。
 
 
 
  09
 
 
  武汉的春节
 
  六年级刘珂言
 
  看看街上悬灯结彩,都挂着灯笼。万家灯火通明,又是过年的气氛!
 
  小年真热闹。我和妈妈要去超市选购团圆饭的食材,什么牛肉、腊鱼腊肉、藕、菜苔等等等等。小年超市里的人可真多,大家都忙着存上些“年货”。晚上,妈妈拿着大盆,把大鱼劈开分成两瓣,撒上盐和胡椒,系上绳儿晒着,不久阳台上就挂满了鱼肉。妈妈说,非得这时候腌鱼肉,过年才能吃出年味。
 
  小年过了一周才是除夕。那天,街上的大铺子小铺子通能都关上了门。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所有小贩都会回家和家人在一起吃个年饭。
 
  除夕夜,我们家把所有灯点亮,挂上福字,贴好对联。亲戚们也都到齐了。妈妈把做好的菜摆满了桌。我看着桌上的大鱼大肉,海鲜蔬菜,藕汤藕夹,忍不住开始动筷子了。最后,餐盘子里还剩下一条鱼,妈妈却坚定的不让大家吃。她说:“每年春节吃年饭盘子里都剩下一条鱼,这不是浪费,留到明天吃,寓意着年年有鱼(余)。再看看放在正中间的圆子汤,寓意团团圆圆。希望我们家人以后能够团团圆圆,年年有余,和家幸福。”今晚,爷爷奶奶谈着家常,脸上洋溢着笑容,爸爸妈妈在厨房洗碗刷筷,嘴里还念叨着:“阴历的年才最像年呀!”我和哥哥扑在地上看着春晚。在这美好的夜晚,在我忧闲地磕着瓜子时,我又在想,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它又有何用意呢?
 
  “春节”按照农历来说它应该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日。人们认为万事只要过好“头”,日后也会越来越顺利。又有一年“好彩头”的意思。把春节过好,今后大家都会开开心心……
 
  一眨眼,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到了,听妈妈说,她们小时候的元宵晚上的街上都会挂满红红绿绿的灯笼,孩子大人们都仰着头看灯上的灯谜,十分热闹,我想:“现在武汉过年像是缺少了那么一丝年味,大街上像是也没有那么热闹了”。
 
  中国人民用智慧和团结组成了一个文明的大家庭,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保护好传统春节的结晶,让家家户户每年的春节都能过的分外热闹。
 
 
 
  010
 
 
 
  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杨显智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乡——武汉,那里的年才是年味儿最浓的。
 
  听爷爷说:他们以前过春节,大年三十晚上12点准时放鞭炮,可热闹了。家家户户相互串门,礼物的长廊便形成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过年就像是孩子们的天堂一样,
 
  元宵节那天,街上还举办大型的舞龙灯活动,人山人海,场面可壮观了,据说能挤上一个看龙尾的位置就很幸运了。而现在的年味儿却慢慢变淡了,至今还保留着年味气息的也只有---“炸圆子”了。
 
  圆子是一种能真切承载着过年气息与寓意的佳肴。无论是肉圆子、红薯圆子还是莲藕圆子他们都代表着一家团圆的意思。而为什么会在过年时才平凡的见到它,是因为一家人一年里为生活、工作到处奔波,只有在过年这样的日子里才会团圆,圆子的出现也代表着来年里,家人能够经常团圆庆祝。
 
  一个个内嘟嘟的小球,在油锅里转两三个圈,热乎乎、金灿灿的圆子就做好了,光看外表就足以让人垂涎三尺,别说吃上一口了,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圆子也有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女子,他的丈夫早出晚归,儿子也进京赶考。她用剩下的肉做成肉圆子。恳求上天让儿子和丈夫团圆。结果第二天,儿子和丈夫早早回家了,一家人吃着圆子,聊着家常皆大欢喜。
 
  而我们家的圆子可谓是各式各样,各显神通似的,我的圆子最为奇特,我将一枚硬币洗干净,小心翼翼的包在肉嘟嘟的圆子里,然而为了让它不露出破绽,硬是把一个小小的肉圆子,包成了狮子头,据说谁吃到有硬币的圆子,这一年就会开心、幸运。而爷爷说:“其实,这只是一种形式,我们一家人每年能这样团聚在一起,就是最开心幸福的事了!”
 
  虽然我们家的年很平凡,但是有圆子的存在,这个年味儿就会变得特别浓。
 
 
 
  011
 
 
 
  贵州的年
 
  六年级杨晨曦
 
  我虽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伢,可我的祖籍在贵州。在我的印象中,除了疫情封城,我就没有在武汉过过年。而乡下的年也比禁鞭的城市有趣许多。
 
  在贵州的乡下,每快要过年时,大多人家都会把喂了一年的猪杀掉。就算不养猪的,也会到市面上的养猪场买一头几百斤的肥猪。这恐怕是与城市最不同的了。
 
  我小时候一直很不解,人们为什么要在过年这么喜庆的日子里做这么血腥的事呢?爸爸说在他们小时候很少能吃到肉,只有在过年时杀猪才能开个荤。虽然现在温饱已不成问题,可这一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
 
  在杀完猪后,人们会去集市上采购年货,有烟花,炮竹,还有吃的,喝的,玩的……
 
  到了大年三十一早,我还在睡觉,大人们就会起床忙碌,为年饭做准备。毕竟是乡下,寨子里的人不是亲戚就是要好的朋友,都会互相串门,一起过年。也许你们那边叫沟子,村子,湾……而我们这叫寨子。奶奶说,贵州这边山林居多,正所谓“山寨”,当然,可不是假货的那个山寨。而是山上的寨子,自然而来就叫寨子了。我所住的寨子在半山腰,房子也大,大家都会来我家过年。
 
  一大早上各户人家就开始忙碌,准备年饭了。而孩子们就在院子里放鞭炮,嬉戏打闹。
 
  终于盼到了年夜饭,桌上定少不了猪肉,酒店包间大的圆桌,可以摆上三四桌来吃饭。饭后春晚便一直放着,可其实并没有什么人看,口口声声说要看到最后的老人们早已呼呼大睡,大人们摆了几桌麻将,还有的赛金花,划拳……小一点的孩子已经睡了,大一点的在外院放鞭炮。伴随着春晚鞭炮和各种嘈杂的声音,除了老人,小孩今晚几乎无人睡觉。
 
  乡下的年年味十足,十分随性,而城中的年味却一年不如一年。有时发展缓慢的乡下,也有令人怀念羡慕的点啊!
 
 
 
  012
 
 
 
  六年级高羽希
 
  正所谓“百里不同冈,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
 
  今年我在我外婆家——钟祥过的年,这次过年让我印象深刻。腊月二十九,我和爸爸妈妈乘车来到了外婆家,我飞奔进了四合院,外婆和一些大妈们忙里忙外,外婆正在贴对联。我就问她:“每逢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呢?”外婆回答道:“因为处处贴红可以驱赶年兽呀!”听到外婆这话,我恍然大悟,大妈们正在准备着零食和干果,为大年初一迎接客人做准备,等到大人们都忙完了,就要开始守岁了,每年人们都要守很晚,有些大人经常守一夜,只有很小的孩子不用守岁,其余都要守岁,日落时分,太阳已慢慢褪去颜色,月亮透出了脑袋,就这样第二天来临啦!
 
  腊月三十一大早,天空上方没有一丝阳光,雾气在空气种飘荡,这时,外婆把我叫了起来,大妈们早都起来了,她们都在为团圆饭准备着,我的外婆在一旁煎萝卜圆子,这是我在餐桌上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它的做法看似简单其实也不简单:首先要将白萝卜切成细丝状,然后用力挤出里面的水分,放在一旁备用,接着再把肥廋相间的猪肉搅成肉泥,然后将它俩和一些米粉搅和在一起,待搅拌均匀后,再用手搓出一一个如乒乓球般大小的圆球,最后将这一个个小圆球分批放进蒸锅里,像蒸馒头一样蒸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趁着热气腾腾时,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吃了好几个,萝卜的清香加上肉的香味,那叫一个满足!
 
  一转眼,就到了吃年夜饭的时间,一些亲戚好友们就围坐在一个大圆桌前,你挨我,我挤你,非常有过年的气氛,桌子上摆满了菜:有腊肉、甜豌豆、鱼、香肠、老母鸡汤等等。听到门外的鞭炮一放完,我们就开动了,大人们一边吃,一边谈论着去年的开心事或是不那么顺心的事。在饭桌上,小孩们还要向长辈们敬酒,说上一句祝福语,然后给对方敬
 
  个酒,对饭桌上的每个人都要说,大家伙们开开心心地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有的去打麻将,有的去收拾碗筷,有的坐到电视机前,悠闲地欣赏起春节联欢晚会。孩子们就更自由了。
 
  年夜饭过后我最喜欢做的事那就要数放烟火啦!每到这个时候,哥哥姐姐都会给我买许许多多的烟花:有像仙女棒一样,可以举在手上的烟花;有像蛇蝎一样,可以在地上旋转的烟花;有像火箭一样,可以一冲天际的烟花;各式各样。每到放烟花的时候,看着这五彩的烟火冲出的那一刻,我都开心的像只猴子。
 
  虽然我们各人玩各人的,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守岁,等到十二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们都停下手上的活,一起默默祈祷新的一年会更好!此时外面更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年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特色习俗,各有千秋,让我们好好的传承它吧!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
 
 
 
  013
 
 
 
  六年级刘思禾
 
  我的家乡有很多风俗,而我最喜欢的当然是春节的风俗。
 
  吃年夜饭,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个风俗。
 
  大年三十的傍晚,因为疫情,一年没有见的老人们相互送祝福,大人相互拥抱,而孩子们则玩耍起来。爷爷奶奶比以前更加卖力地赶做着年夜饭。从厨房里飘出了酒肉的香味。七点钟,奶奶用拐杖敲着说:“大家,快来吃年夜饭!”餐桌旁一下子沸腾了起来。那些美味逐个被请上了餐桌。有鱼、有鸡、有藕汤、有水饺……真是琳琅满目。邻居性子可真急,“啪”的一声,一朵烟花在空中绽放出金色的花瓣。不一会,那朵朵花瓣又如流星般划破黑色的丝绸,“啪”又是一声……烟花声、电视声、说笑声夹杂在一起,声音非常大,也很热闹。爸妈给爷爷倒上酒,给奶奶倒上茶,“祝老爸老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爸爸用洪亮的声音给爷爷奶奶送去了祝福语。舅舅则给我们发着红包。小表弟不懂礼仪,抓起一个小饼子便往嘴里塞。餐桌上鱼肉非常鲜嫩,甜甜的番茄酱浇在鱼肉上,一滴滴番茄酱在灯光的照耀下散发出点点银光;鸡腿上裹着一层厚厚的油,咬上去又松又软……这就是武汉的春节。
 
  吃完饭,爸爸给我们讲起了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年”的怪兽。一到年末便到处害人。一次,一位老爷爷发现“年”很害怕鞭炮声,就这样后来人们制造出各种鞭炮,“年”再也没有出来害人了。
 
  故事讲完按照家乡的风俗就应该放鞭炮了。外面早就有孩子开始放鞭炮了。烟味呛得人直咳嗽。我抱着自己积攒了许久的鞭炮来到一片空地上。“啪啪啪”火光迅速顺着绳子逼近鞭炮。一声巨响,如同山崩地裂,我这才想起捂住耳朵,可已经迟了。我一哆嗦,揉揉自己的耳朵,感觉又刺激又好玩。
 
  春节的风俗可真有趣,我喜欢春节的风俗。
 
 
  014
 
 
  武汉的春节
 
  六年级曾怡萱
 
  初学算数的小孩子,会自己坐公交车的大孩子,额头上堆满了皱纹的老孩子,一提到过春节,谁不是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喜气洋洋的画面呢?
 
  过春节须在家乡——武汉才有味道。从我开始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前几天必然会回到武汉,与亲人团聚。
 
  过年前,在门旁边贴副对联,门上粘几张年画,看上去不知有多神气了!
 
  吃年饭前,我总要大展伸手,取出一张春卷皮,放入已调好的馅料,然后慢慢地卷起来,再上下打量一番,心满意足后继续包下一个,从来不会觉得疲倦。
 
  年饭是武汉春节里的重头戏,在我的记忆中,一条鱼总待在桌子的正中间,五彩缤纷,咸中带甜,色味又美,旁边还围着鱼糕、香肠、腌制的咸鱼、鱼丸子等,使人的口水忍不住流到了心里。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每年年夜饭中间都会放一条全鱼,而且鱼的种类最多呢?”爸爸笑着说:“这个就是年年有鱼呀!也就是’年年有余’的谐音,鱼在中国象征着平稳、喜庆和繁荣,人们喜欢用鱼来表达美好的祝福之意,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我边细品着它们的味道,边在回味着刚才爸爸所说的话。
 
  吃完年饭,我们小辈就要给长辈们拜年,然后,长辈们就像变魔术似的,神不知鬼不觉地掏出红包,送到我面前,我接红包后不禁幻想出压岁钱厚得钱包都装不下的样子......
 
  在热闹的氛围中,春节眨眼间就过去了,但是这仿佛是昨天的事,于是,人们就盼着下一个春节的到来。
 
 
 
  015
 
 
  六年级陈俊睿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是指各个地方的风俗都各不相同。在这其中武汉的春节便令我记忆犹新,这在我看来可是一个“吃”的节日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王安石在【元日】中所写的诗句。早期的人们可以通过放鞭炮来增添年味,可惜现在大部分城市早已万象更新了,许多禁鞭令也开始出台,这种过年的年味也被抹去了。没有办法,在除夕这天我和妈妈只能买春联,准备食材了。听妈妈说,准备的这些食材到了晚上要把它们做成团圆饭,叫上各路亲戚以及家中去世的祖先一起享用。当我们买完春联后便向菜市场进发。
 
  在菜市场挑选食材时,妈妈特地去买了菜苔。我仔细观察这些菜苔,它们红红的,像番茄一样透红;又粗粗的,像人的手指一样粗;还大大的,大得像手臂一样吓人。妈妈说买菜苔是等到了晚上要做一道武汉特有的菜。“菜苔有着怎样的魅力呢?又能做出怎样的好菜呢?”我疑惑不解。在回家的路上我发现街道上十分热闹,店铺上都挂满了中国结,连一个个路灯都套上了大红灯笼,小贩的吆喝声连绵不断,一首首与春节有关的歌在广播里放了一遍又一遍。“今天可真热闹啊!”我想。
 
  时间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的来到晚上,我们买的红春联早已挂在门口两侧,一张大红桌摆在客厅中央。按照旧历的规矩,我跪在地上对老祖宗的头像恭恭敬敬的磕了几个响头。随后妈妈招呼我到厨房看看“宝贝”我走到厨房一看,一块干肉映入眼帘,就在这时我突然闻到一股臭味,简直难以形容。妈妈看见我的表情,笑着说:“放心!待会做出来绝对好吃!”我半信半疑,想不到妈妈竟然会如此肯定。过了一会儿一阵敲门声响起,我急忙跑过去开门......
 
  原来是亲戚朋友们到了,待大家到齐后,第一件事就是发放压岁钱,虽然妈妈连连拒绝,不过我可就不客气了,一个个压岁钱被我收入囊中。说到压岁钱的历史,据说是在古时候有一个深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用于辟邪,这就是“压祟”,后来也称为“压岁”。就在这时菜做好了,铫子煨的藕汤,腊肉炒菜苔及其它武汉特色菜都出现在餐桌上,这么多菜简直就是饕餮盛宴啊!我拿起筷子,正准备夹菜,妈妈却阻止了我,告诉我:“我们去世的祖先为大,要先让他们享用膳食,过了一会儿才轮到我们。”我没办法,嘟囔着嘴,静静地陪家人和亲戚等着,其实那桌上饭菜发出的香气早已勾引住我,我仿佛垂涎三尺,可只能静静地等着不为所动。不知过了多久,妈妈终于宣布可以开饭了,我第一个冲上去,奔向腊肉炒菜苔......
 
  我夹了一块放入嘴中,看看是不是像妈妈说的那么好吃,哇!现在嚼起来就跟普通的肉一样,臭味全部烟消云散了,肉还带点咸味,简直是越来越好吃呢。饭后再来一碗藕汤。可以说是“合理搭配,干饭不累”团圆饭就这样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了。
 
  酒足饭饱后,大人们边嗑瓜子边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晚会,看到某处精彩的情节还会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小孩子则穿着新衣,看看今天的“收获”,还会聚在一起打游戏,与大人比起来小孩子的活动是略有不同的,这就是不同时代造成的不同影响吧。玩了好半天也有不舍得时候,当同学,亲戚离别时,心情是多么难过啊!
 
  终于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守岁。这也许是我有史以来“熬夜”最长的一次,虽然我很努力坚持着让自己不睡着,可是人怎么能做到一夜不睡着呢,到了后半夜我实在困得不行,眼皮仿佛粘住了一般。我实在没办法只好去睡觉了,但不得不说这次的活动令我终身收益,毕竟这才是武汉的年啊!
 
  啊,这难道不就是武汉的除夕吗?一切都与以前的过年一样。其实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的方向也不同,但在我看来武汉的过年是除了禁鞭从始至终都没有变化,这些过年的知识无论是上网搜寻还是询问长辈翻看书籍,也都略知一二。我希望武汉的过年永远不要改变,以后过的每一年都能像上个年一样开心,快乐。武汉这座城市的过年习惯,着实让人陶醉在这风土人情之中啊!
 
 
  016
 
 
  六年级曹煜昕
 
  武汉的寒冬,常年都是冷得直“筛”,但武汉人对过年的热情可是丝毫不减。
 
  武汉的过年,是以冬至这天开始的。冬至时分,中国北方的锅中,翻腾着薄皮大馅的、白皮大馅的猪肉饺子。即便是在江南水乡,那里的人们也会吃上一碗热腾腾的赤豆饭,为的是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可武汉人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忙碌了起来。这天,奶奶买回整条的鱼,按在毡板上,腌剁起来。没过几天,阳台上的肉发出一股异常浓烈的腥臭味。我眉头紧锁,不敢再靠近阳台一步。有天中午,奶奶把腊肉放上餐桌,我尝了一小口,竟突然发觉这腊肉竟是这般美味。走在街上,你偶尔还能闻到腊鱼腊肉的香味。这可算是武汉人民劳动成果的一大体现。
 
  过了冬至,腊八转眼就到了啊。腊八节对武汉来说,没什么特别的,用武汉话总结出来,就是一个字:七(吃)。腊八饭、腊八面、腊八豆腐,各种食物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除夕算得上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说起除夕,不得不提到的可就是年夜饭了,随着时钟的指针渐渐指向六点钟,年夜饭开始了,桌前十分热闹,窗外时不时也会有几声烟花的伴奏,筷子碰撞声、交谈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了一首和谐的交响乐。
 
  这天晚上,很少有人睡觉,人们都会守岁,漆黑的天空在这晚照成了彩色,即便是到了深夜,千家万户的窗中也能看到灯光,这样的场面,多像是千万只萤火虫在空中起舞的盛大画面啊!
 
  大年初一的早晨,可算是一片寂静,人们很少会走出门来拜年,况且现在疫情防控还未结束,最多也只在邻里间串串门罢了。
 
  元宵到,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此时明月当空,白天的人们吃汤圆、送花灯,好不热闹。夜晚时分,街上舞者龙灯。这条布匹制造的巨龙,追着红色宝珠上下纷飞:时而高耸,像要直入云端;时而低下,好似如海破浪,异常好看。这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中国传统手艺的传承。
 
  元宵过完,人们的生活总算是恢复到往昔了。孩子们该上学的上学,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但我相信,忙碌的一年虽然开始,但每个人都在期待来年春节的早日到来吧!
 
 
 
  017
 
 
 
  六年级张钰瑄
 
  “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到了三十挂门神!”这就是我的家乡武汉的春节。
 
  春节前夕,外婆忙进忙出打年货,一大早就出门,中午才回来,只见外婆的手拉车里堆得满满的,有牛肉、羊肉,各种蔬菜,还有我最喜爱的猪蹄髈。看着外婆为了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忙了几天了,我想我能做点儿什么呢?我看了看家里:我可以扫房子呀!我立刻拿出妈妈的吸铁石擦玻璃神器沾上水,把玻璃门窗里里外外擦得亮晶晶的,又拿出吸尘器把家里地板、书桌下吸得干干净净。晚上,外公外婆开始做炸货、开卤锅了。大人们绞肉切菜,做丸子,我们小孩子帮着大人们把海带、千张用牙签串起来,看着大人们把牛肉、海带、鸡腿、干子和千张等放进锅里开卤,等呀等呀,那花椒,八角的香味就弥漫在整个屋里,浓浓的久久不散,我想这应该就是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了,外公外婆一大早开始准备年夜饭,妈妈和大姨忙着装饰屋子,贴年画、窗花,挂灯笼,我和表妹也不闲着,我们把零食、水果装进精致的果盘里,摆满了一茶几。到了中午该贴对联了,我站在板凳上小心翼翼地拿出对联贴在大门上“福多财多喜事多,人顺家顺百事顺”!“团圆啦!”爷爷叫上我们上了桌围成一圈,看着一桌好菜,立刻动了筷子,只见表妹正要对那条大鱼插下去,外婆赶紧说,“小馋猫,等一下,这条鱼是不能吃的,是看的,预示着年年有余”我们哈哈大笑。我们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说着吉祥祝福的话相互敬着饮料,不知不觉到了晚上八点,我们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联欢晚会守岁,这天一晚上,我们一点困意都没有,只有期待和兴奋。电视里传来“咚,咚,咚”,12点了,外公把家里的电子鞭炮打开了,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辞旧迎新啦!
 
  大年初三,我们一家一起去梅园玩,一进公园便听到了锣鼓声。凑近一瞧,是正在舞狮子呢!一开始,一只亮橙色的狮子跳上台,随后一只粉色的狮子又从下窜了上来,两只狮子披着带有流苏的彩服,随着锣鼓跳舞。他们并在一起,把腿交叉狠狠地踏在钢架台上,发出轰轰的声音,使表演更有节奏。粉狮子忽然跳了起来,又扑了下去,橙狮子又接着跃起,他们身上的流苏彩片都飞舞起来,似波浪一样涌动,有些凌乱,却井然有序,让人赏心悦目。跳着跳着,两只狮子似乎疲倦了,走起了台步,他们走在舞台,一边俯着身子慢慢兜圈,一边向人们扑闪着她的大眼睛卖萌,小孩子们新奇地纷纷去摸狮子头,开心极了。只听锣鼓重振,两个狮子又并在一起,一只俯身另一只从背上跃过,好似一只彩色的大轮子,不停滚动,这时两只狮子站立起来,叼着一副对联“万事如意,新年大吉”,大家纷纷叫好,掌声雷动。我们继续向前走赏梅......
 
  我的家乡武汉的春节就是这样祥和热闹,我喜欢在家乡过年!
 
 
 
  018
 
 
 
  六年级李讷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原是南方人拜祭龙祖的节日,但因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屈原的念日。
 
  但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端午节最重要的当然是包粽子、吃粽子了!初学喊妈妈的小孩子,会出门叫的士的大孩子,嘴巴下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粽子,谁不是闻到了淡淡的粽叶香和吃起来软软糯糯的口感呢。把糯米、五花肉、香菇,蛋黄用粽叶紧紧地用白线绑在一起,那小巧精致,绑得松紧有致的,有棱有角一是妈妈包的。我呢,角上还看得到白白胖胖的糯米,白线凌乱松挎一定是我包的。主要是糯米舀进粽叶时,粽叶没有卷牢固,捆绑时两个手无法协调。别看包粽子,那可不是件容易的活。我刚开始包的时候粽叶总是“不听话”动不动就破了,妈妈看着我总是面带微笑说:“不着急,慢慢来”说着说着,就帮着绑了起来,有了妈妈的帮助粽叶“听话了”。看着妈妈认真的样子,两手摆动协调、表情一丝不苟,白线松驰有度。我开始独立包了,我似乎明白了干什么事只要认真,就没有办不成功的。看看一个个的粽子包成功了,心里高兴极了,但是听妈妈说还要五个十个捆在一起。为什么要几个捆在一起?因为煮好已后要挂起来用凉水冲一下,这样口感会更好一些。凉水下锅煮了,让它们在锅中尽情的跳舞,单看它那跳舞的样儿,再闻闻锅中的香味,就已经让人垂涎欲滴了,何况是,打开粽叶热腾腾的糯米上露出了黄里透红的咸蛋黄和粒粒牛肉粒。
 
  我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粽叶散发着清香,咸而不腻的糯米,吃起那个美味令人的百吃不厌。粽子它既是消暑开胃的美食,又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当然粽子不仅是美味佳肴食品,还可以用来作交往的礼品。
 
  端午日,人们吃了午饭以后就会去东湖看赛龙舟,比赛还没开始湖两岸早已是人山人海,围的水泄不通,人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好像过年一样。一声枪响,一条条又长又窄,两头高高翘起,绘着红色长线的龙舟像箭一般的射出了,选手们卯足劲划了起来。每个舟都有一名鼓手,龙舟鼓手是龙舟的“灵魂,不仅是指挥,还是把握速度的人,要快要慢全靠鼓手。看着激动人心的比赛,我也仿佛身在其中。
 
  每年端午节,即便是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还是回味无穷。每每想起端午节吃着香糯可口的粽子,看着龙舟赛,都会想起爱国诗人屈原,都会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019
 
 
  六年级刘锦霖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写过"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我的年底是在湖南过的,那是一座美丽的山城,是爸爸故乡。那也是旧历的年底,也就是俗说的"过年"。
 
  在那里,过年是一件隆重得近乎神圣的事情,各种过年习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开始标志着过年的大剧正式拉开帷幕!接着"打糍粑""酿甜酒""杀年猪""做猪血丸子"等等复杂又忙碌的活动在期盼和欢乐中继续着……一直到除夕这天。“除夕”是整个过年习俗中最重要的环节。这天全家老少都早早起床开始忙碌的一天:小孩忙着打扫卫生,贴春联……。大人们则早早出门采购食材:肉、鸡、鱼、鸭、青菜等等。鱼是必须的,年年有余嘛!而且这些都要是活鲜的,尤其鸭必须是现杀的,因为添加了坛子酸水而不凝固的鸭血是家乡名菜"血酱鸭"的灵魂!一家老少一顿忙碌,直至早已选定的吉时到来的那一刻,最隆重的团年饭开始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上桌了,真让我迫不急待了。但是这时还不能开吃!"喝水不忘挖井人",大伯洗净双手,在桌上倒上一杯酒,盛上一碗饭,放上筷子,恭恭敬敬地请逝去的爷爷先吃,我们则在伯母的带领下给爷爷上香,烧纸,祈求爷爷保佑大家平安健康,保佑我学业有成!然后点响了鞭炮,顿时几股不同的烟味混杂在一起,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年味!祭祖仪式完成后团年饭正式开始,全家人相互敬酒,相互祝福,满屋里回荡着吉祥的话语和欢乐的笑声,满是浓浓的亲情。"三十的夜,红火火,亮堂堂",吃完饭伯母打开屋里所有的灯,把火烧得旺旺的,大家围坐在一起烤着火,吃着糖果畅想着美好的来年……
 
  正月初一,在此起彼伏的"开门鞭"声中,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大早依旧是先供茶、上香、祷求新年万事如意。然后开始早饭,这一餐中除了寓示着圆圆满满,长长久久的肉丸,粉丝以外,青菜菜是必不可少,它寓示着全年清清泰泰!接下来便是亲朋好友间拎着礼品之间相互走动拜年了。“初一儿、初二婿、初三初四拜姑姨……”爸爸哼唱起儿时的顺口溜,这也是家乡流传下来约定俗成的拜年习惯。大伯说随着观念的改变和交通的改善这一习俗已经有所改变了,但是不变是依旧那份淳朴和热情,每到一处都是诚挚地邀请上座,喝茶,吃糖……。一起聊聊欢乐的往事,祝福来年的发展,每个人都满面春风,热情倍增,气氛十分热烈和祥和!当然,这时长辈给小辈压岁红包是少不了的,这也是我们小辈们最喜欢的风俗!尤其是现在的红包越来越丰厚了哟!
 
  这样的日子一直要延续到初七八才慢慢宁静下来。听大伯说近年来家乡一些的年俗正在或已经消失了,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中国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这种对家的想念,对团聚的期盼是不会改变的,这其间的那些健康美好的传统风俗还是应该保留并传承下去,千万不要变成多年后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哟!
 
 
  020
 
 
 
  家乡的清明
 
  六年级王梓嫣
 
  清明须要在家乡过才有味道,只是六七岁起,全家迁到武汉,便再感受不到家乡清明节特有的习俗。不过,江南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年时过清明的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家乡的清明,是比年过得还隆重的。清明的一早,便被祖辈牵着去了墓园,高高低低的坟莹错落交叠,被方才的微雨冲洗过,又逢早春,墓园中便充斥着草木清香,空气都是微微泛着凉的。几个不懂事的孩子被大人领着,遵循着“只要不在墓园中打闹就有糖吃”的规矩,表情肃穆地在大人们指定的坟前放上一株花,而后嬉闹着离去。
 
  回了家,便是铺天盖地的清香、甜香,孩子们洗了手,被大人们抱上板凳,围着餐桌一周。桌上已摆好做青团的食材--糯米粉、艾草汁和红豆沙。大人们一边闲话家常,一边带着孩子把艾草汁倒进糯米粉,一番揉搓后,揪下一小团揉成小圆球,又压平,再往里添豆沙馅,大人们认真得很,孩子们可不,坐了一会儿便闹着要下去,一个个呲溜一下窜下了桌,孩子们指尖上粘着黏乎乎的糯米粉、豆沙,有的抹在自己脸上,有的抹在小伙伴脸上,青团没包上,倒是把自己弄得像只小花猫。
 
  等大人们把青团包完,孩子们闹完,已是正午两三点了,孩子们被大人拉去洗澡,洗完澡出来时,蒸好的青团都已经摆在桌上了,孩子们一窝蜂地冲到桌前,刚准备往嘴里塞,“怎么都是凉的?着吃了不会肚子疼吗?”
 
  站在桌边的奶奶笑盈盈地摸了摸孩子的脑袋:“今天呀,可是要纪念一位伟大的隐士,当朝君主颠沛流离19年,他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君主忍辱负重多年终于成为一代霸主,高官厚禄相邀,隐士不为之所动,为逼他出山君主兵行险招,放火烧山也没逼出他,最后隐士被活活烧死,君主为纪念他,将他的忌日禁火寒食。千年如一日,慢慢寒时节也便融入到了清明节。”
 
  孩子们最喜欢听长辈们讲的这些故事,一个个仰着脑袋,瞪大了眼睛,“快吃吧,今天吃寒食肚子不会痛的。”奶奶说着又转身去忙活了。
 
  到夜里,家中还要摆上一个小祭坛,大家轮流上香,香火不能间断。这天晚上不能吃主食,大家都只吃青团,直到吃不下了,再留着胃口明年吃。
 
  现在大城市的清明节在大家眼中就只是小长假了,没有什么传统的礼节。几年都没回家乡了,家乡的清明节是否也成了这幅模样?我不得而知。但仔细想想,却只剩下了满腔哀伤,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就这样被繁忙的生活节奏,优越的生活条件所更替!这份独属中华民族的文化,就这样被冲散在了时间长河中......
 
 
  021
 
  
 
  家乡的年景
 
  六年级李宇宸
 
  家乡的年景是热闹的,隆重的,这是一年中我们必不可少的欢乐时光。在一声声鞭炮声中,春节拉开了序幕,分外喜庆、隆重。
 
  每年除夕,我们一家定会赶在天黑前到达千里之外的荆门家乡吃一顿团年饭。
 
  家乡的新年其实在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那天要清扫家中里外的灰尘,俗称“堂腊灰”,又叫“打堂渣”。腊月二十六要将腌制的腊肉提前浸泡,清洗,让每个远道而来的亲戚尝新鲜的“年味”。以前,除夕那天,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叫“挑三水”,要保证三天有水喝,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
 
  吃团圆饭也是过年一等一的大事,它预示着新的一年中一家人团团圆圆,饭菜的香味中夹杂的是每一位团圆儿快乐的心跳,在外工作的人必赶回家来与家人的团聚。
 
  家中的团年饭是热闹隆重的,屋里挤满了人,架起那张巨大的圆桌,饭菜仿佛无止尽地往桌上堆。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间那盘雷打不动的家乡特产,热气腾腾,黄皮白肉的美味鱼糕,配上一碟洒着葱花,淋着辣油的喷香陈醋,色味双美,令人馋虫蠕动,垂涎欲滴。饭菜美味的异香早已飘满了整个屋子。大家围坐在桌边,随着一声“开饭”,数十双筷子伸向热腾的饭菜,满桌的咀嚼与聊天的声音,这热闹的氛围,这喜庆的模样,果真是过年了。
 
  窗外天空正昏暗,忽听得一阵阵鞭炮爆裂声,出门,抬头,烟花照得天地间如同白昼,不知哪家先吃完了年夜饭,已开始放鞭炮了。
 
  在这辞旧迎新、驱秽辟邪的爆竹声中,旧年最后一夜平安喜庆地结束了。
 
  大年初一在万物昏睡之时来临了,天色尚刚刚发白,我们便循着家乡的习俗,备好了鞭炮与各种祭祀用品出发祭祖了。
 
  来到了家中的祖坟,坟前散落着各色的花捧,黄土地上留着乌黑的痕迹。被亲人们点燃的鞭炮,在坟前噼哩啪啦地响,大红的屑洒了一地。大家将祭品摆放在祖坟前,挨个儿上香。我们小孩并不喜跪拜的习俗,被催促着拜完,即逃也似地跑开,自个儿在田野上撒欢地跑,玩鞭炮去了。长一辈的大伯、叔叔们每一个动作却都透着十分的认真与崇敬,眼里似乎还渗出一丝伤痛与怀念
 
  大年初二到了,我们开始挨家挨户地拜年。大家在节日的喜庆中欢聚一堂。
 
  每家的主人都十分热情。
 
  到了饭点,就更是热闹,大大小小十几菜,不论早、中、晚餐,不下一会,都被吃个精光。孩子们给长辈鞠躬、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不停道着祝福的话语,大家都其乐融融地相处着。饭后大人们围坐沙发上聊着一年在外的生活,孩子们凑到一起满堂疯跑,释放天性。
 
  夜幕又一次次悄悄降临,美丽的烟花,欢快的笑声。春节,带来了团圆与美好,留下一家人的幸福与平安,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
 
 
  022
 
 
 
  六年级龚家睿
 
  当寒冷的北风在大地奔驰时,当一条条腊肉高挂时,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一个备受重视的节日来临了?他就是冬至。
 
  冬至是一年中日照最短的日子,所以咱武汉人要“猫冬”:像猫一样早睡,还要吃饺子,腌腊货,祭祖先的习俗。
 
  去年的冬至,放学很早,于是我们去小姑妈家过节,一推开门,就看到小姑妈正在腌制腊货。有一条开膛破肚的大鱼躺在一条方桌上,旁边还放着盐和花椒。再看小姑妈,她脱下了棉外衣,高高撸起袖子,左手抓了一把花椒,右手抓了一把盐,大把大把十分大气有风范的往鱼上撒。没过一会儿,那鱼便抹足了盐,鲜红的,很有食欲。
 
  我很奇怪:“为什么要腌腊货?”
 
  “因为快过年了,武汉的年,是从冬至开始的,这是武汉独有的风俗,我们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我也想帮忙,但姑妈说这太麻烦,让我和姐姐一起包饺子,我只好走开。
 
  我跑去问姐姐:“为什么冬至包饺子?”
 
  姐姐告诉了我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医圣”张仲景,他救人手法极为高超,医者仁心。在他告老还乡后,看到当地人被冻坏耳朵,十分难过,将羊肉、辣椒和各种去寒药材做成馅包成饺子,放在大锅中煮。并其取名曰:“娇耳汤”,免费赠给病人,从此,冬至要吃饺子的习俗便延传下来。怪不得妈妈总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原来是为了纪念神医张仲景广救病人,我对这饺子又敬重三分,也加快了包饺子的速度。过一会儿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
 
  刚回到家,我们就要赶紧睡觉,我很奇怪,平常都是九十点睡,怎么今天这么早睡,妈妈告诉我:“因为冬至太阳运行至黄金270度,太阳直射南归线……”虽然他说的是中文,但我却一个字也听不明白,最后我才知道这一天昼短夜长,所以要“猫冬。”
 
  冬至可真有趣,他虽不那么隆重,但是蕴含了丰富文化底蕴,希望这些习俗世代相传。
 
 
 
  023
 
 
 
  武汉的春节
 
  六年级宋安逸
 
  中国作家鲁迅曾在(祝福)中提到”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近几百年过去了,日月变幻,岁月如梭,现在过年也是一样。在城市的深处总会迷漫着旧日的年味。
 
  从冬至到正月是大家最忙碌的的时候。人人都是开心的。大家坐在同一小张桌,吃着同一桌菜,分享着彼此的喜悦。大家在这段时间会祭祖祭神。祈求先祖保佑大家接下来的一年平安顺遂。风调雨顺。
 
  在除夕的前几天,家里总要囤回几大盆几大盆的腊鱼腊肉。有时还堆满了整间屋子,几乎没有地方让你落脚。盆子里的菜成堆,吊勾上的腊肉串成了一片片森林。屋内囤的青菜原本的味道和腊肉的肉香汇成一团。我喜欢那个味道。当我去汉口那间小屋看到大家眼里都射出神采奕奕,嘴上洋溢着喜庆的微笑。屋外的小鸟高声歌唱,门前的小树已长出来嫩芽。窗前的窗花和门外的春联遥相呼应。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那间原来堆满杂物的小屋到现在换成了满满的美味,让人忍不住直流口水。
 
  武汉一到除夕就热闹的很。晚上还要点灯,亮一整晚。传说点灯之后,晚上财神看到了,可要往家里撒钱呢。
 
  不过我最期待就是年夜饭。为什么呢?因为热闹,人多,好吃的吃不完。除夕的热闹呀遮也遮不住。门外边不停响着鞭炮声,家里还不断的上着热腾腾的饭菜。家里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炸圆子是我的最爱。那金黄的,圆圆的冒着热气的圆溜溜的小家伙,味道可是上乘的。妈妈说这圆子的预示着团团圆圆,圆圆满满。我经常吃得快极了。先把热腾腾圆子放在嘴里吹吹,然后迅速放到嘴里,嚼动的同时汤汁从齿间溢出,充满了我的整个口腔,那满足感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这带着年味的圆子对我来说异常重要,不但因为这有美好的的寓意,更重要的是它的美味,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难分彼此了。
 
  如今中国人不但把自己的春节过得红红火火,还把这热闹带到了国外。海外的游子到了春节也是喜气洋洋,一团和气。中国人到哪儿也离不开中国的年,中国的新年那是属于中国的节日中国的味道。
 
 
 
  024
 
 
 
  六年级娄译夫
 
  我的家乡在湖北钟祥,这里一直保留着传统文化的风俗,令我印象最深的风俗是过年的舞狮表演。
 
  大年初一,天气特别好,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天空也如此蓝,让我好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悦。镇上早就锣鼓冲天,热闹非凡,还不停发出咚锵咚锵的声音,我兴奋地飞奔向人群,走近后,发现大家自觉地戴着口罩,可是疫情还是挡不住人们对习俗的热爱,里三层外三层全是人,我想钻进去探个究竟,可谁也不让谁,于是我爬上了不远的土坡,伸长脖子看表演,站在高处才发现,原来是热闹非凡的盛大舞狮表演。
 
  看到舞狮,我不禁想到关于它的传说。话说在汉帝时,西域大月氏进贡了一头金毛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是有人驯服了狮子,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汉章帝先后找了三个驯狮人,均未成功。后来狮子发狂被宫人打死,宫人为了避免责罚,于是将狮子皮剥下来,由宫人兄弟披皮扮狮,在大会上骗过了使臣,连皇帝都信了,这件事很快传到老百姓那儿,于是后来大家用模仿狮子表演来表达逢凶化吉的祝愿。
 
  在人群中,一共两只狮子、八根柱子和一个球,狮子们摇晃着脑袋,随锣鼓声的节奏欢乐的左右摇摆,非常可爱,它们全身金色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狮子头真精致,眼睛睁得圆溜溜,鼻子上还有两个小毛球,爪子毛茸茸的跟真的一样。
 
  站在高处始终不过瘾,看到人群侧面有个小缺口,赶忙凑到跟前,果然成功挤进去,其中一头狮子突然向我冲过来,把我吓了一大跳,一屁股坐到地上,大伙儿都开始笑,欢乐的气氛更加浓烈了,当我回过神来,它又扬长而去,只见那狮子前肢跃起,跳到了柱子上,并张开它那血盆大口,咬住红绣球,咬球的狮子向另一只狮子摇摇头,晃晃脑,得意洋洋。受到挑衅的狮子退了几步,有点胆怯,乡亲们看了则不依了,大声叫喊“上啊,搞什嘛兹”。只见退后的狮子一跃而起,也站到柱子上,大伙儿以为它们要开始激烈的打斗了,可没有想到,它们居然玩起了传球,狮子们让整条街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有趣的舞狮表演,就是家乡的风俗,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它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吉祥如意的寓意,让过年的氛围更浓了,这让我内心深处佩服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025
 
 
 
  六年级马沧澜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春节似乎总是踏着烟火而来,而又踏着烟火而去。而在老家的春节中最为重要的,则是腊月三十,在老家也称年三十。每当日历一页一页向着年三十奔去,我和小伙伴总是数着日子,盼着年三十的到来。当红灯笼挂满了街坊,我们便知道年三十已提着万家灯火,向着这座小镇走来了。
 
  大年三十,必然是要守岁的。但年三十的早晨,必然是忙碌的。家中的老人们会搬出蒸笼和笼架匀水糕。而我们小孩子便随着家中长辈一起,打打下手,跑跑腿。
 
  “嘟噜噜”一锅水糕出炉了。我和小伙伴围在炉边,看着奶奶卸下一层蒸笼,抬出一层水糕,熟练的朝竹匾里倒去,向我们笑了笑:“喔唷,既然闲的慌,那帮我整个点心嘞!”
 
  我和小伙伴十分不解:点心?这可怎么做?似是看出了我们眼中的疑惑,奶奶捻出一个水糕,用木筷头蘸些茜草汁,在水糕上点一个小红点:“呐,这就好啦。”奶奶将筷子递给我们,“去吧,省着点茜草咯。这么一道,可是象征着开门红呀!”我们点点头,接过筷子认认真真的点“点心”。
 
  我曾经问过奶奶这么做的缘由。唐朝时,杨贵妃因喜欢吃一道名为“贵妃饼”的食物,民间便仿着“梅花妆”的样子在各类面食上进行点缀。时间慢慢过去后,梅花的样子便简化为了一枚红点,又为“点心”。后来在我们老家,又有了“开门红”的寓意;而把水糕对着门累在一起,还有挡邪护家的“功效”。
 
  蒸笼卸下了一层又一层,水糕慢慢的累作了一面“墙”,而时间也慢慢到了下午:是时候贴对联了。我和奶奶用清水洗满了三次手,拿起对联向门外走去——据说洗满三次手再贴上的对联,也能为家中抵挡妖邪。此外,也一定要在六点整贴上春联,以保六六大顺,合家团圆。我和奶奶搬来高凳,垫着脚贴上早已备好的对联:“张灯结彩迎新春;欢天喜地庆佳节。”贴完后,奶奶笑着对我说:“今后呐,孙女儿你也得好好努力啊!”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新年。窗外的鞭炮声响了,许久未停。风从窗外微拂而来,明明是寒冷的时节,吃着刚刚热好的水糕,看着窗外的烟花与明月,却一点不觉寒冷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往后的每一个春节,都能与家人共度。
 
 
 
  026
 
 
 
  武汉的春节
 
  六年级曹煜阳
 
  自打我记事起,武汉的春节就尤为热闹。
 
  冬至来临,武汉的春节就已然拉开了帷幕。阳光刚洒向大地之时,早早起床的人们,便争先恐后的将腊鱼腊肉挂出,进行晾晒。在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有光泽,单是看看那样儿,就足够让人垂涎三尺了。就算是不晒腊鱼腊肉的人家,也必定会特意购买些鱼肉,撒上盐,加上各味调味料腌制。
 
  过了冬至,不久后的腊八仍旧充满香气。熬腊八粥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与其他粥不同的是它是用各种米,干果等食材熬成的,甜腻而美味。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的结束,意味着年就快要到来了。在这时,腌制得红彤彤的腊鱼腊肉便如走马灯般以各种方式出现在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独特的腊味铺天盖地的弥漫在整个城市当中。
 
  不多久,除夕到,这时的人们可就更加忙碌了。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内打扫得既干净又整洁。家家都赶做年菜,无论男女老少全都忙活起来,年轻人,老人们准备着晚饭的吃食,而小孩子也能够帮忙打打下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美食那沁人心脾的香味都日夜缭绕。到了夜晚,美味佳肴端上饭桌,全家成员欢聚一堂。我们家也是如此,每每上菜之际,家人们在一起谈说着年的趣事,而我呢,早已馋得口水直流了。
 
  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俗称“熬年”这天夜晚,或是熬过午夜,或是打火通宵,借此来表达对新年的期盼。
 
  初一早晨,走亲访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人们会将丰盛的饭菜摆下,招待客人。在饭桌上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相互祝福、道“喜”,别提有多热闹了。
 
  且在这一天,大多数武汉人会来到归元寺,烧香拜佛,以求平安、健康美好心愿。
 
  在初一后,拜年等活动仍在继续,但并有像初一那样繁盛了。
 
  正月初五初六,人们还会举行迎财神、送穷神的活动,用这样的方式来祈祷家庭能够永久摆脱贫困,迎来富足的生活,虽说这只是一种近乎玩笑的祭神游戏,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仍然不减啊。
 
  随着这些多彩活动的陆续结束,春节也差不多接近了尾声。孩子们开始上学,大人们进入了工作状态,一切又恢复了往常的模样。
 
 
 
  027
 
 
  武汉春节的习俗
 
  六年级夏一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就是那个“英雄城市”——武汉。只记得前段时间人们总说着过年,现在再回头看看,愕然发现年已经过去很久了,不由地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啊!”
 
  除夕的前几天,爸爸每天都会盯着沙发发一回儿呆。两天后,我实在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问爸爸:“您为什么每天都盯着沙发看?是哪里脏了吗?”爸爸低下头,看着我:“在爸爸小时候,武汉几乎所有人家在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会‘打扬尘’。你知道‘打扬尘’是什么意思吗?就是用鸡毛掸子或是木棍把沙发套、床垫里的灰尘打出来,这可是一项重体力活呢!当时还有一句顺口溜,‘扬尘早,春来早。福星多,灾星少’。只可惜现在……”“只可惜现在我们住的不是那种平方大院了,根本没有地方供我们干这种活,只能用吸尘器吸。”妈妈抱着干衣服从阳台走出来,抛下一句话。爸爸叹了口气,摇摇头,回房间里去了。他们的一席话,让我来了兴趣,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体验一下这种乐趣呢。
 
  除夕那天,奶奶很早就起了床,煨上了排骨藕汤,她说这可是武汉人民待客的最高礼仪。刚给汤锅开火,奶奶就嘱咐我看好锅里的汤,转身下楼买菜去了。一小时后,奶奶拖着一大袋子菜回来了,洗过手消过毒后,立马系上围裙,开始洗菜、淘米、解冻肉类、准备餐盘,我们都插不上手。最后还是妈妈待不下去了,拿过菜盆洗菜去了。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开始炖甲鱼啦!只见奶奶像施法术似的,往锅里撒了各种调料,接着盖上盖子,静等“奇迹”发生。没过一会儿,在我的卧室里就能隐约闻到从厨房飘出的香味了。
 
  中午十一点左右,叔叔婶婶来吃团圆饭了刚坐下拿起筷子,叔叔就问我:“小夏,你知道为什么桌上有一道‘不能吃的观赏鱼’吗?”我自信地回道:“这条鱼可是要留到正月初三以后才能吃,它可寓意着年年有余呢!”小时候因为嘴馋想提前吃“观赏鱼”,我可是挨了一筷子呢,这怎么能不知道!
 
  晚上,奶奶把中午剩下的饭菜热了一下,大家就这样吃了。八点整,爸爸准时打开电视,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边吃着零食边看春晚节目,舒服极了!那一晚,全家守岁到了十二点,才慢慢起身回房睡觉。
 
  大年初一早上,大家又都早早地起床,提上赠礼,出门去拜访亲戚,每个人好像都不困,都很兴奋、开心。
 
  这样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到正月十六才慢慢削弱。渐渐地,生活又恢复了正常。
 
 
 
  028
 
 
 
  六年级徐欣霖
 
  在我的家乡,武汉,外婆或奶奶们会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这天煮鸡蛋。煮鸡蛋要用荞菜煮。一锅荞菜煮鸡蛋浓浓满满的香味,让我坐不住,围着外婆转,外婆说荞菜煮鸡蛋吃了不头痛,而且还有个传说。传说有一天神医华佗去采药,不巧遇上了一场大雨,他到户村民家避雨。那位村民患有严重的头痛病,当时正发作,一会儿疼得上蹿下跳,一会儿又不断呻吟。好心的华佗他采回一把荞菜为他煮鸡蛋,村民连吃了三个鸡蛋后,头痛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今天,外婆也要给我煮鸡蛋。阳光明媚。外婆一大早就扯回一捆荞菜。好奇心强的我早已扮演起了小跟屁虫,那一捆荠菜一点也不像野菜.反而是娇嫩的。它上头顶着小小的五个花蕾,散发着淡淡的、清甜的香。我又把玩起它的叶片儿了,它细细的绿茎上长得竞是心形的叶!见我把玩它的叶,外婆笑着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哟!瞧见没?外婆那样爱你,把叶儿都变形爱心了咧!"我却认真起来,这是万物有灵吗?连一片小叶儿都告诉我外婆很爱我呢!
 
  外婆温和地说:“你不是爱玩这个荞菜么?我教你煮鸡蛋吧!"真是我求之不得的好差事,我连忙用力点头,高兴得狠狠亲了外婆一下。外婆更是笑着满脸菊花纹。她教我把一把荞菜盘成窝状,洗净根部的泥,又拿出几枚鲜鸡蛋,加入水后等开就可以啦!
 
  30分钟后鸡蛋彻底煮好了揭锅盖,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面而来,鸡蛋已经成淡淡的绿色。外婆盛上了一颗鸡蛋和一碗荞菜汤给我。鲜香的鸡蛋配上清甜汤汁,真是美味绝伦。这何尝只是美食,这是外婆的味道啊!
 
  我爱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这个风俗,更爱外婆!这个风俗里饱含了外婆的对所有传统节日的重视,让我觉得这是暖意融融的春日里最美好的一天。
 
 
 
  029
 
 
  六年级徐旖晨
 
  在我的记忆里,回老家鄂州过年总是满目的红色,地上铺满了琐碎的鞭炮纸碎,灯笼挂满了整条街,即使在冬天里,也显得格外热闹欢快。
 
  腊月二十三,差不多是过年最忙的一天。我们家有个习俗,每每到了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开始挂腊肉了,据说,它有着寓意着如意吉祥的特点。家里的孩子们在这天会拿出红纸,剪窗花,窗花明艳美丽,张贴起来好不漂亮。
 
  按照家乡的风俗,腊月二十四就算过小年。关于小年到底哪一天过还是挺有讲究的,老话说:“君三名四王子二十五”,意思就是皇帝腊月二十三过,平民百姓二十四过,王子大臣腊月二十五过。在这天晚上,大家就把之前准备的鞭炮拿出来,放鞭炮,在漆黑的夜空中,鞭炮声噼里啪啦的响着,从烟花筒里窜出一个个哧哧响着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开来。孩子们笑着,闹着;大伙儿聊得正热火朝天。家乡从里到外都是红红火火的,透露着一种十分喜庆的气氛。
 
  除夕这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来家里拜年,虽然是冬天,但一家人在一起屋里十分热闹温暖。早晨,所有人都到后院里“打糍粑”。首先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再放进石臼里。大家伙儿排队用光滑的木杵捣糍粑。大家“嘿呦嘿呦”地捣着,有人在打糍粑时,其他人就在旁边加油。每人打一下,糍粑就越发成型,成羹状,场面热闹极了。
 
  当最后一个人打完之后,便把糯米团放到蒸板上,用磨具刻出各个鸡蛋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料。每个糍粑都圆圆滚滚的,吃起来甜甜黏黏的,象征的是团团圆圆,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
 
  晚上,一家人坐在桌上吃着晚饭,长辈给晚辈发红包,说上祝福,晚辈给长辈鞠躬表示感谢。据说,红包原本叫压岁,指的是长辈祝福晚辈平安的意思。全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家乡充满了一股年味儿,或许就是这家乡独特的风俗增添了“年”的一丝“味道”。
 
 
 
  030
 
 
 
  六年级张苏羊
 
  这是我在湖北老家过的第十一个春节,每年只有回到这里,我才能闻到年的味道,孝感老家的过年,才是根本的中囯年,也就是春节。
 
  老家的年基本都是从冬至开始准备的,当太阳升出地平线时,勤快的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一大早奶奶去集市上买了一些肉和鱼,接着找出了一年只用一次的大沙锅,大瓦盆以及大煨汤的铫子,奶奶脱掉棉衣,高高撸起毛衣䄂子,先把鱼肉放到盆子里,将食盐和花椒成把成把地撒在肉上,接着把上面的食盐和花椒摸匀紧紧的压在一起,然后用钩子挂好放置在太阳直射的地方,等待晒干,出油。
 
  到了小年,大家都更忙了,只见爷爷在劈柴,奶奶在大盆里把肉剁成泥,然后做成丸子的大小,裹上一层面粉,在锅中倒入油,炸一会在捞出,金黄金黄的肉丸子就出来了,每到这个时候家中还会做一些鱼丸子,藕丸子和藕夹……到这个时候腊鱼腊肉也晒干了,到处充满了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真热闹家家赶做年饭,临近饭点,人们在屋外贴对联,挂灯笼,在开筷之前爸爸在门前放了一串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听爸爸说:“这是为了告诉别人,我们家开始吃年饭了。”桌上的鱼欲意年年有余,丸子则欲意团团圆圆,当然伴随着浓浓的香气,冬至做的腊肉腊鱼终于上桌了,腊肉炒青椒,腊肉炒泥蒿都是我最爱吃的,一口气吃了一大盘,肚子都变的鼓鼓的,还有排骨莲藕汤,粉蒸肉……可多菜啦!天一黑孩子们可高兴了,各自拿着自己的烟花,有地上跑的,手里挥的,天上飞的……各式各样,五彩缤纷可漂亮了。晚上八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最喜欢的是德云社的相声,风趣幽默可搞笑了,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十二点,窗外的烟花放了起来,辞旧迎新的时刻到了,愿去年没有完成的愿望都在今年实现。
 
  这就是家乡的风俗,家乡的年它包含了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它总是这悄悄的来了,又悄悄的走了。
 
 
 
  031
 
 
  武汉的除夕
 
  六年级张馨怡
 
  “叮铃.....”除夕的第一道铃将我闹醒,迷迷糊糊地睁开双眼,已隐约听见楼下的鞭炮声,我兴奋的快要跳起来了,虽然只穿着单件睡衣,但过年的热情似乎已经让我忘记了寒冷。
 
  厨房里,父母已经开始忙活着洗菜,包饺子。今年爷爷奶奶姑妈大伯都会来我家吃年饭,以往过年,我们总是吃辣鱼腊肉,菜薹,藕汤等等,这些都是武汉人在熟悉不过的年夜饭菜了,而今年我们要按照爸爸老家的风俗准备饭菜——包饺子,爸爸说还要包一枚幸运饺子,据说吃到幸运饺子的人,新年一年会好运相伴,一想到这里,我心里乐开了花,好像幸运儿就是自己。
 
  只见妈妈熟悉的拿起一块饺子皮,放一勺肉陷进去,再将饺子皮对折,然后将边缘捏出均匀的褶皱,一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就包好了,看到这我已跃跃欲试了,可刚拿起饺子皮手和饺子皮就黏住了,爸爸赶紧说:“你刚洗手,手上的水要擦干,再沾点面粉才可以。”我又尝试的包了几个,可个个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歪七扭八,而妈妈包的都像凯旋归来的将军一般,昂首挺胸。功夫不负有心人,快完工时,我的手艺也慢慢地变好了,趁爸妈去炒菜不注意时,我小心翼翼从口袋摸出一粒坚果,悄悄地放入饺子馅中包好,迅速将这枚“幸运儿”混入这批饺子的队伍中。随着家人们的到来,妈妈也开始煮饺子了,白白的饺子像美丽的天鹅争先恐慌后的跳入水中,起初都沉住气,静静地躺在锅底,可没过一会,“天鹅们”都按耐不住了,有的翻着跟头,有的跳着芭蕾,有的则悠闲地散步,锅里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大家围着桌子坐了一圈,桌上的菜也陆续摆满了,光看着就够咽下三四口唾沫了,“这个鱼,是新的一年希望大家年年有余,”姑爹笑着说。在年夜饭上吃鱼,是一种地方习俗和美好的象征,大家一起举杯“乒乓”这是碰杯发出的清脆响声,各种祝福语伴随着这种清脆的响声,此刻真是一片美好。
 
  这时饺子端上来了,貌似人人都想交好运。都迫不及待的开吃了。大家都各踹心思,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啊,我吃到了,真的被我吃到了,”仿佛中了大奖一样,瞬间脸上笑开了花。这时,爷爷已边安慰弟弟妹妹说明年还会有,一边漏出了神秘的笑容,“你们虽然经常吃饺子,但有人知道饺子的由来吗?知道为什么吃饺子吗?”弟弟妹妹们头都摇的像拨浪鼓似的,接下来爷爷自然要给我们讲讲了。“相传女娲造人时,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总会冻掉,于是黄土人想了个办法,用线将耳朵固定住,另一头放在嘴里就行,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用面捏成了人耳的形状,内包有线(馅),用嘴咬(吃)......”大家边吃边听得津津有味。爷爷说完,便神秘的掏出红包,说收了这个红包都要好好学习啊,紧接着姑妈的,大伯的,爸爸的,一会桌上摆满了红包,看着面前的这些红包,我和弟弟妹妹们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脸上露出了满足的表情。一顿丰盛幸福的年夜饭在红包中结束。
 
  看春晚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饭后,大家都聚在电视前喝茶聊天,等待着春晚的开始,屋里家人们欢声笑语,屋外,鞭炮声不绝于耳,一片其乐融融......
 
  就这样,除夕在人们的嘻嘻哈哈中欢笑着迎来,又在人们的嘻嘻哈哈中欢笑着离去。

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