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作文 >

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一卷作文评析

  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一卷作文评析
 
  岳阳雅礼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陈艳辉
 
  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一卷作文原题: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材料的意思可以这样解读:人的身体每天都是变化的,眼睛不明亮可以变得明亮,耳朵不灵敏可以变得灵敏。但是如果生来身体就很强壮的人如果滥用强力那么他的强也会变弱,天生体弱的人如果勤苦锻炼也会变得身体强壮。强壮的人不必自喜,体弱的人也不必自我悲伤,先天的孱弱或许正是上天要引导我通过努力作为来变强壮。
 
  此题一出来就有很多老师和学生谈论哪个学校哪位老师猜中了写体育的作文题,而我个人认为本道题的出题意图并不全在于此。如果单一围绕“体育之效”即体育的作用去行文构思会有些狭隘肤浅了。体育可以强身健体这层意思解读当然没有问题,但是综观全篇材料,重点和主要篇幅在后面的对比,体育只是引出后文观点的一个比方:人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强弱只是暂时的,后天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先天客观的形势:滥用其强者会变弱,勤自锻炼者(比如体育锻炼)会变强,由此蕴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后天努力可以改变先天条件,这是自立,是人定胜天的自信。“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这是自信,是不认命不服输的自尊。“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我生来就弱,也许这是上天在暗示我要多加锻炼(深层义为后天的努力作为)让我变强。这是自信,是逆境中不甘沉沦强手面前不怕失败的自强。从这三个层面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自尊、自信、自强,是面对强者不怕挑战、面对困境敢于破局的志气和勇气。
 
  追溯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有过非常辉煌的成就,但也有过无数次艰难困苦、甚至亡国灭种的考验,但是英雄的中国人民从来不认命、不服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即使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掩不住他们光芒,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民族英雄们一次次将中华民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正是凭着这种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建党初期面对国民党的分裂行径和屠杀暴行,新生的政党幼弱的力量几至于牺牲殆尽,但是我们的党从血的教训中得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打响南昌起义的枪声,从此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支军队;国民党的封锁围剿使党和人民更加团结紧密,得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正确思想。正是这样看似使力量削弱的忧患和考验才让共产党在幼弱中快速成长和壮大,又何尝不是“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呢?
 
  再观照当今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科技飞速发展,后疫情时代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而目前中国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导致的基础薄弱,国力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更是因为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不被西方国家认可接受而居于弱势地位。面对强国的咄咄逼人甚至凌霸围攻,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勤自锻炼”,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就能一天天一步步变得强大。
 
  今年作文题目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能够关涉到许多方面的内容供考生展开议论,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发散思维:
 
  第一,“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弘扬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第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而久之也会变而为强”: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由弱而强的成长历程得出的宝贵经验;
 
  第三,“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提出风云变幻的世界时局中作为处在较弱势地位的我们国家可保持的信心信念;
 
  第四,弱者向强的转化条件——“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而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十四五”计划实施,强国之策的基本思路;
 
  第五,“如果滥用其强,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中国对于某些超级大国恃强凌弱行为的警告和强硬态度;
 
  第六,“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弱不仅可指自身力量之弱,也可指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不占优势强势,由此可发散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佛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多难兴邦”等治国思想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个人成长条件;
 
  第七,“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强者可变为弱,弱者可变为强的万物变化理论——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变化是绝对的、永恒的;
 
  第八,“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中华民族的低调谦虚,中国永不称霸的态度立场和形象定位。
 
  今年的新高考一卷作文题完全本着“立德树人”的方向宗旨命制(这也是我并不赞同本题意图是纯乎考查“体育之效”的一个原因)。密切结合时政:中共百年华诞,国际并不安稳的时局,国内的“十四五”强国计划的开局,都是今年独有的时事。引导青年学生关注国内外形势,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正是高考选拔人才的目的所在。
 
  当然,题中材料来源于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写作的目的实是提倡体育锻炼,我们的议论文要就事论事、就事说理也必须紧紧扣住这一“体育之效”来谈。但是题目提示“以上论述具有启发意义”,“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言外之意很明显:不光只是就事论事,更应有启发性的感悟和思考,即拓展发散。唯有挖掘出题中的深层意蕴文章意境才能开阔,眼界才能高远,也才能让几百万考生有更自由的发挥和个性表述。
本文标签:

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