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作文 > 材料作文 >

行高于人 众必仰之的作文辩论稿素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为题举行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品欣赏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人的一生追求心之所向,追求大千世界中的群星闪耀。”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1715班钟珍
 
  各位评委、辩友、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观点是: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自古以来,人们便仰慕着品行高尚的英雄,历史上,也传承下来一系列的佳话。人的一生追求心之所向,追求大千世界中的群星闪耀。那些拥有像星辰般闪闪发光的品质的人总会被仰慕。故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时便有“东施效颦”的故事,东施效仿西施,正是出于东施对西施美貌的仰慕之情。人们总是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那些品行高尚的行光明正大的人之所以得到别人的仰慕与效仿,也是这个道理。西汉名将李广性格木讷,不善言辞,却深受军人爱戴;孔子拥有座下三千弟子;东汉南阳人宗世林,其“松柏之志”令人折服,连曹丕兄弟见到他时,都以后辈身份行拜见礼。这钦佩之情都源于他们的品德之高尚。
 
  千里援疆,武兴旺践行父亲作为“援疆一代”的誓言,潜移默化了女儿成为中国“第三代援疆志愿者”。王红阳因敬仰导师吴孟超,始终坚持向导师学习,走好了人生之路。正能量偶像易烊千玺,始终用自己的行动,照亮、指引着他无数粉丝的前行之路。所以,一个人之所以赢得大家争相效仿也是源于他正大光明的行为。
 
  以上的种种事例都表明,“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不仅是人之常情,更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如此,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而对于对方辩友提出的“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我认为是很不严谨的。
 
  首先,“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出自三国时期李康的《运命论》,当是作者一叶障目时的颓废之言。其次,三国时期是一个战火纷争、兵荒马乱的年代,但即使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人们也依然对品行高尚之人充满仰慕。不论是三顾茅庐、携民渡江、为人仁德宽厚的刘备,还是“重情重义”、“千里走单骑”的关羽,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都被当时百姓与后世之人所仰慕。最后,大多数人是不会因为一个人品德高尚而去恶意地对待一个人的,不能一味地站在人性本恶的观点上去看问题。所以,我认为对方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心里装着小星星,生活才能亮晶晶,就如电影《少年的你》中所提到的:“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高尚的德行应总被人仰慕着、向往着的。
 
  最后,我再次重申我方的观点:“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老师评语:作者的立论,既有理论上的分析,也有丰富的古今事实论据。而随后的驳论,论人论世,而且用雄辩的事实进行了反驳,高扬了己方的观点。另外,作者的语言严整有气势,富于雄辩性。
 
  ——推荐老师:伍友富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一个充满正能量与希望的时代需要它,一个遍布迷茫与黑暗的时代更需要它。”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1716班尹宇杰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方的辩题是“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从古至今,品德一直是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品德高尚之人受到的是仰慕与效仿还是排斥与诽谤却成了争议。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的“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与汉代儒家学者郑玄的“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也就成了争议双方的代表话语。而在我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都必然是“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众非愚昧,何来非之?品德高尚之人固然是圣人,但众人并非都是愚人,他们大多都处于中间态。既然能分辨出圣人,那自身也不会是一个愚人。那既然不是愚人,那又怎会做出诽谤德高之人这种愚蠢至极的事情来呢?就算有极个别的特例,那也只是极少数,又怎能说得上是“众”呢?除此之外,如果真是“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每个人都对别人充满了恶意,不追求上进,高尚的道德与品质非但不会受到尊敬与推崇,还要遭受别人的冷眼与排挤,还时不时需要担心有没有人会来陷害你,这样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猜忌、嫉妒与仇恨的社会,在这样一个充斥着负能量的环境下,社会还能进步吗?而事实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由此可见,“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是一个荒谬的观点。
 
  众非圣贤,何不仰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追求进步都是每个时代不变的主题。只有不断进步,一个民族族才能强大,一个国家才能强大,人类才能进步!而仰慕和效仿则是进步道路上的捷径。众人并不傻,他们知道何为圣人,也知道如何去成为一个圣人,更知道成为一个圣人之后会受到何等的尊敬。既然如此,他们又怎会不付出行动来实现呢?仰慕和效仿就是最好的方式。众所周知,雷锋全民族道德标兵,当他的事迹被宣传开来的时候,众人对他的崇敬都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在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之后,全国更是掀起了长盛不衰的学习雷锋的热潮。这种热潮促进了人们品德的完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正是众多的圣人贤者,引领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也高筑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高峰。这不也恰恰证实了“行高于人,众人仰之“的真理吗?
 
  综上所述,“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显然是一个无可置疑的真理。一个充满正能量与希望的时代需要它,一个遍布迷茫与黑暗的时代更需要它。它是漫漫航路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你远航的方向;它是朦胧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拨开你迷茫的阴霾;它更是孤傲苍鹰的羽翼,助你展翅翱翔!
 
  老师评语:本文观点鲜明。先破后立,语言逻辑性较强。结尾语言有气势。
 
  ——推荐老师:伍友富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因‘羡’而‘妒’,因‘仰’而‘非’。”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高复1721班周琳
 
  各位同学、评委、辩友:
 
  大家好,针对“仰之”与“非之”这个辩题,我方始终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汉代儒学家郑玄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刘向也曾在《说苑·谈丛》中谈到:“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二者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表达着一个核心理念: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首先,大家追溯一下过去,可以发现:仰慕美行有源流。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就说明了: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高尚的德行和优秀的品质;东施效颦的典故虽含贬义,却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心中对美的向往;孟母三迁为儿子寻觅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体现了追求美好的人和物的愿望。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中的“美”,不仅指外貌美丽,更指德行高尚,值得众人仿效。
 
  其次,大家再观照一下现实,还是会发现:仰慕美行正当时。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对美好德行的追求也在与时俱进,仰慕“高人”更如“日出江花”,红如春色。一生为民的周恩来总理的人格精神,穿越时空影响着当代人民。大学生村官秦玥飞艰苦朴素的品质倍受好评,并且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而选择投身乡村建设。在这次抗疫中,有一个“新冠”治愈病人,平时没能够看清医护者的面容,出院的那一天,含泪说“让我再看你们的脸”,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他们是何等伟大!人们所崇拜的,就是这种“明星”与“高人”,正是这些“明星”与“高人”,用闪耀星河般璀璨精神之光,点亮人们“美行”的心灯。
 
  再看一下对方辩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观点,我感觉有些许漏洞。首先,你们对“众”的定义有所误解,“众”是指广大的民众,而不是那些心胸狭隘、愚昧顽固的利己之人。真正高美的人,他们只会“见贤思齐”,而不是一味嫉妒比自己优秀的人;其次,你们所说的“非之”,也许在人们心底里更多的还是因为”仰”字!“非”,只是表象,“仰”,才是真实所在,是因“羡”而“妒”,因“仰”而“非”。或者,他们是想通过“非议”来麻痹自己。总之,你们的观点实在是有局限性!
 
  在此,我还要反问一下对方辩友:“点亮一盏灯,照亮万千人”指的是什么?“眼中有榜样,心中有力量”又怎么解释?在这里,人们是在“仰之”、“学之”,还是在“非之”、“离之”呢?
 
  的确,哥白尼的“日心说”不被当时人所容,但毕竟流芳千古;诚然,钟南山院士在抗击非典期间公开挑战权威和同事,说出病毒病原的真相的行为是冒险的,不过,这正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正是这种精神赢得了老百姓“看到你,我心里就踏实”的信任。所谓“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只不过是历史的一句玩笑,真正的德行在岁月的洗礼后必将如星辰般闪耀,令人向往。
 
  因此,我要再次强调: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老师评语:该文似有辩论高手特点,文章能以“我方”之“箭”,破“他方”之“靶”,箭箭有力,靶靶中心,可谓火药味十足,将对方的“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观点驳得“体无完肤”。
 
  ——推荐老师:殷樵夫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如果不敢做‘出头鸟’那你可能一辈子都只能玩泥巴。”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高复1722班宋文奇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李康《运命论》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们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但我要说:“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必向往之。”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让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让世人遵循,让人不禁将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由此可见,行高于人,众必仰之,这样的人能让他人效仿。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精神。
 
  “虽千万人,吾往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却立下鸿鹄之志,势要推翻秦朝,于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最终“山东秦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列宁具有崇高的声望,他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无产阶级则紧紧团结在他身旁,接受他的领导,追随他的脚步,最终进行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文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创立兴中会,1895年创立同盟会,他“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他的三民主义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最终大家一起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清朝。
 
  我们的家庭需要这种精神。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个人品行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和三观,故家长的高尚品德,会深深烙印在孩子心中,引得他去模仿。
 
  想必大家都知道蝴蝶效应,一个大院子,如果一家主动去帮助另一家人,不随地乱扔垃圾,那么一个院子里的人都会效仿,每个家庭都能其乐融融。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精神。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我们足以看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人是会纷纷效仿的,因为人们都还是想进步的啊!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引得人们效法修齐治平”,学习他这样一种精神,提升个人修养。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榜样,我们这个家庭需要榜样,我们这个人需要榜样,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带动作用,奋然前行!
 
  可能有人会说,许多德行高高的人都不得志,像屈原贾谊等人最终抑郁而终。可我们知道,他们在史书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们要敢于"亮剑”显露自己的才华像司马相如,毛遂;如果不敢做"出头鸟”那你可能一辈子都只能玩泥巴,更不要说众人仰之了。
 
  因此,我说:“行高于人,众必仰之,"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发展,家族传承,个人提升!
 
  谢谢大家!
 
  “试问无源之水,怎会与寒冽中不冻?无德之人,又怎会厄穷不塞?”


 
 
  行高于人,人必仰之
 
  1722班向仙妹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有人言:行高于人,人必非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人们颂赞敢于迎寒独开的梅花?为什么人们对菊花情有独钟?为什么又仰慕竹的高风亮节?那是因为人们仰慕它们的德行。所以,我方观点是:行高于人,人必仰之。
 
  其一,只有德行高者能跨越千年风风雨雨,为人颂赞至今。德行高于人的人,就像皇皇巨著,无论自然如何变化,时光如何流转,他的魅力始终不减分毫。难道我们能说,长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因为德行高于人就被人们遗忘以至于诽谤了吗?难道我们能说,楚大夫屈原行吟泽畔,死的毫无意义吗?难道我们能说只有处处畏缩、卑劣的人才值得称赞吗?“德高于人,人必非之”的言论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一样,但试问一句大家是更欣赏千年“德高望重”的古树呢还是被裁剪得整整齐齐的灌木丛呢?答案必定在每个人了然于胸。况且,“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是三国时期李康的言论,三国距今多少载,不懂变通,运用在现代,不分语境,岂不是太迂腐,不懂因时而变?
 
  其二,只有德行高者能力挽狂澜,除污垢,注新泉。2020年初,我们遭遇了新冠状肺炎。起初,全国恐慌。但84岁的终南山奔赴前线,74岁的李兰娟赶往防疫战场,他们的出现,给全国人民吃下来一颗定心丸。医护人员的尽职尽责,令全国人感动。同样是行高于人的人,难道你能说:这群人真是作死,别人得了病他多管闲事。你若是说了,怕是全国人民的的吐沫将会把你淹死,媒体曝光的曝光,行政机关拘留的拘留,说你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社会责任感,还要忍受来自邻里的冷眼。敢说这话的人,也是“行高于人的人”,敢犯天下之大不讳,但众人非之,也就无可厚非了。我们应该庆幸,因为敢于辱骂英雄的人得到了惩罚,全国人民在守护英雄。这样看来,你能说这不是“行高于人,人必仰之”的表现吗?
 
  其三,只有真正的德行高于人的人才能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他们如山上叮咚清泉,林间姣姣朗月,给人间注入活水,给世间洒满清辉。试问无源之水,怎会与寒冽中不冻?无德之人,又怎会厄穷不塞?古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我们处在这样污秽不堪的社会,人们尔虞我诈,人人想着算计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枉顾法度,不讲道义,与自古以来中国提倡的文化是不是相悖?中国的商人都尚且信奉关公,讲侠肝义胆,况且在如今的知识与道德并重的社会。如若无正本清源之人,德行高尚之人,中华正统文化如何能一脉相承,不改初衷?天灾人祸中,朝代更替中,战乱纷戈中,始终有人呐喊“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有人高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们留存于历史中,使我们敬之、仰之。千年德行遗风,今朝不减。作为现代人,作为一名不我们难道不应该去传承前人的德行?难道应该去打击众人,说出“行高于人,人必非之”的言论?就算反方的观点是正确的,那我不明白的是,众人犯法你也犯法?众人昏庸你也昏庸?众人想学猴子捞月一场空,你也不甘落后?归根结底,只因为怕“行高于人,人非之。”论语中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之,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推其及此,无非是相信众人拥护真正德行高尚之人。由此可知,真正德行过于人,会得到历史和人民的肯定。
 
  梧高低矮,凤凰怎肯栖息?花若不香,蝴蝶又怎肯飞来?德行若不过于人,众人又怎会敬仰?所以我方观点是: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嫉妒乃人之常情也,舆论乃人之利刃也,‘非之’乃人之惰性也”。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高复1723班何湘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说到“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伤人。”当一个人的德行高于他人时,他就像夏日白昼的太阳,璀璨夺目。这时定会有人觉得刺眼,皱着眉头,恨不得让它消失。于是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利益开始诽谤、中伤,欲除之而后快。所以说,当你行高于人了,你还想安然无恙度此一生?这个回答是不可能的。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我们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嫉妒乃人之常情也。
 
  荀子《性恶论》中认为人的本性中具有恶的道德价值,在没有善的道德价值引导前,人看到一个行高于众的人,不会想到要去仰慕他,学习他,而是攻击怀疑,因而对他进行非议、诽谤。毕竟,行高之人,从来都是凤毛麟角,而更多的人只是把行高之人当成另类。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终馋人间之,流放江南;宋有东坡,名动京师,文传天下,终沦为朝廷批判诽谤之对象,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被贬黄州。社会就是如此,当你行高于人之时,就应该做好被他人嫉妒诽谤的准备,不会因为你的高洁,他们就放弃了那无处不在的嫉妒之心,那他们只好去将那份“行高”去毁灭,让生活回归于一种“中和”状态。
 
  第二,舆论乃人之利刃也。
 
  当面对一个行高于众的人,也许本来是有人理智清醒的,但只要一个人有了“非之”行为,他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周边人。而在人的本性驱使的影响下,往往人们就更难以坚守本心,从而由一人非之,十人、百人、直至众人非之。如今新冠状肺炎疫情爆发,“吹哨人”李文亮不幸去世,让多少人痛心,他本可以不发声,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却因说出事实而被警告,临终之际都未得到一句道歉,还他一个公道。他的话,甚至被认作是谣言。
 
  第三,“非之”乃人之惰性也。
 
  刚才我在前面提到了,人是有惰性的,正因为如此,“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现象就不会感到奇怪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圣人,在此,我要提醒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辩论的范围是“众”,众则意为大多数人。要是众人皆有古之圣贤之觉悟,那岂不是众人皆比肩于孔子了?众人皆为“高人者”,又何来“行高于人”一说呢?近日,韩红事件闹得沸沸扬扬,韩红基金会十几年来致力于筹款捐助,赈灾抗疫,却被居心叵测之人举报,这不就是人的惰性在做怪吗除非我们的社会完全进化到一个人人皆贤德明理的程度,那么“众必非之”的现象才不会存在。
 
  综上所述,我方始终认为: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我的辩述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老师评语:该文符合辩论文体要求,1·论述时注意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论述有宽度。2·注重举例论证,使道理更有说服力。3·文笔流畅自如,尤其是夹杂些许文言句子,增加了文句的美感。
 
  ——殷樵夫
 
  孩子们围绕着“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和“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每一篇文字都是思想碰撞的火花,都体现着孩子辩证的思考能力以及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文标签:

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