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五年级

  五年级
 
  读《三国演义》有感
 
  胡钰菲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作,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读完了《三国演义》就像穿越了时空,来到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三国演义》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顾茅庐了,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到诸葛亮,冬去春来,刘备带领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不忍打扰,在草堂门口耐心等待,等待了很长时间后,诸葛亮醒了,刘备才进屋拜访,诸葛亮深为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并为刘备详细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式,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看到这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卖草鞋为生的刘备,一心匡扶汉室,广结天下英豪,面对多次失败,不气馁,不灰心,每次都能巧妙的逢凶化吉,应该是超高的智商,明确的目标和坚韧的性格,让他逆袭成王,成了蜀国的缔造者,从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取得了和官二代“曹操,孙氏”一样的业绩。
 
  而作为他的继承者,刘禅正好是个反面典型,刘禅作为一个“官二代”不光没有完成其的雄心大志,反而让蜀国灭亡。刘禅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因为他不听忠告,听信中坚之言,心中没有远大的目标,所以才亡国。
 
  从这个人物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性格的重要性,可以说性格关系着成功,诸葛亮的确忠义,可是晚年的愚忠却也害了蜀国,正是这些生动的人物性格,让我喜欢上了《三国演义》,人的一生总会有缺陷,性格便是其中之一。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能在这本书上学到太多东西了,古人的智慧是我们成长的沃土,而书中的糟粕,不合时代的东西,也为我们提供了吸取经验、教训的反面教材。
 
  

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