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武颂
培本实验小学六(11)班王彦媛
指导教师:朱晓晟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便是亭林先生一生的写照。他一生手不释卷,遍游九州之七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是亭林先生不变的爱国热情。他十年的漫游探查,只为一日复大明。但上天却未让他如愿,只赋予他一世贤名,却未使大明重现于世。
是何让他成就如此之大,是何让他名列七十二儒之列?源于他的所作所为。早年间,嗣母王氏认真教顾炎武读书明理,可以说王氏是最早影响他的人。后抗清起义战役打响了,顾炎武生母伤残,两位胞弟被杀,嗣母也绝食自尽。也给予顾炎武深刻的思想影响,要学习岳飞、文天祥等的忠义之节。
于是顾炎武开始往返于江南各地,集结各路江湖之士,想与隆武帝里应外和。但无奈起义失败,他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亲戚三人被牵连入案,他多方营救仍无济于事,后受挫一再,但未就此颓废,写下了《精卫诗》。
又因家族风波,变卖家产,浪迹天涯,后卒于途中。而这途中,说平凡,不平凡;说平凡,也平凡。他骑在马背上看看书,家仆跟在后面背着书箱,遍游神州大地,寻志同道合之人,共谈治国,收集书册。也研究音韵训诂,经史百家,天文仪象等。著书共一千两百万字,实乃不容易。若胸无点墨,何能写出如此多的文字呢?
他能够在众大儒中脱颖而出,在于他的倔强。在苏州一个小桥流水,处处透着婉约的地方竟出了一个驴脾气的顾炎武,让人不觉叹历史的微妙。他第一倔在于:不剃发,不做清朝人;他一直坚持不剃发,直到45岁时,北上,不得不剃发。第二倔:不收朋友馈赠,他和朋友就算有生死之交,仍不收受一分接济,他极其讲究与朋友之间要有经济上的独立,他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甚至连亲戚之间也不无故收礼,他的两个外甥在苏州为他置办了田产,他却仍过着“北漂”的生活。只守着自己经营的几百亩地,虽年进项仅有三四百两,却已足够了。第三倔在于他忽然的变通。他参观了康成书院,立志成为第二个郑康成。自此开始专心向学术这条路上攀登。我认为正是他的倔强成就了他。
顾炎武,那个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那个七十二儒之一,他的爱国之情感染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需要更爱祖国,争取为国家做贡献!
真理道炎武
六(11)班司米甜
指导教师:朱晓晟
你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警醒世人,你以“经世致用”的观点震撼天地,你的那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被无数学者视为终身志向。你是一代儒师,是“清学”的开山始祖,但你更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亭林先生”。
现在昆山到处都留下了“亭林先生”你的踪迹,这是昆山人为了纪念您这位先贤,更是为了纪念您的精神与思想。你留下的那些名句带着你坚韧不屈的志向,更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将你那可贵的精神传承下去。你的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待事物一丝不苟的人格风范,与你社会批判的精神,皆是推进中国伟大复兴的重要元素。
在明朝改朝换代时,你本可以藏身在亲友早已准备好的安全隐秘的住所,可你并未如此,因为你有一腔爱国的热血!你为了国家大义发起了反抗,带领人们发起了起义,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你那为了国家的尊严敢于舍弃自己性命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敬佩!
你开创的严谨的学风,“经世致用”的治学宗旨,简浅朴实的为学方法,对你以后的致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重大的影响。什么是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必须用于以后报效祖国而用,对国家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你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与行事,应以治事、救事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因为他们只是空想,并未做出实际利于国家的行动。“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事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你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也令人惊叹,你认为“为学”与“兴天下”都应该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你这样的想法,让当时学术界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您是从古至今,推动时代发展必不可少的人物。
我们国家现在就有很多像顾炎武先生这样推动科技与时代发展的能者,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计划仅靠这些能者,是远远不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伟大复兴的计划,是要依靠我们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力量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共同铸就的!
经世致用,创新卓越。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为了我们国家以后的发展,并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未来更高质量的科技生活。我们要抓住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去寻找知识海洋中的无限奇迹,去探索宇宙中无垠的浩瀚星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为了祖国以后更好的发展,努力上进并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奋进读书吧!
走进顾炎武
六(10)班姜晨旭
在昆山名人坛上,每个名字,都闪耀着我们昆山古老文明永垂不朽的精神。在众多名字中间,我们一眼就看见了七十二大儒中的一位名人-------顾炎武。
顾炎武是昆山千灯人,他出生于1613年7月15日,是昆山三贤中的一位,也是历史上七十二大儒中的一位。他曾出过《日之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籍》等著作。
顾炎武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也是像屈原一样的爱国学士。当明国沦陷时,他仍忠于明国,召集文人墨客,囤集兵力,待有朝一日,复明返清。但好景不长,被清国给发现了,他的复明返清的希望再一次破灭,但他并没有放弃。
在一年的秋天,顾炎武被出卖,送进了监狱。他的好朋友钱谦益为了救他赴汤倒火,最终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将他救了出来。
顾炎武还是没有放弃复明返清的志向,他带上了一把剑和一匹马开始了他的侠客之旅......
整整35年,那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为明国操碎了心。
在他临终之时,他还笔直地坐在椅子上,编写《日之录》,那屹立不倒的精神也象征顾炎武对明国忠诚和热爱。
或许很多人对于顾炎武比较陌生,对他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他的八个字。但顾炎武的确是我们的楷模,在那个国破山河的时代,顾炎武这种爱国志士实在是太少了。正是因为顾炎武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即使是清朝,对他也是十分尊重的。
顾炎武这种伟大的精神,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