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昆山市玉山镇朝阳小学
六(1)班王一诺
公元1682年正月。
山西曲沃,一位年龄近古稀的老人卧在病榻上,冥冥中感觉自己可能时日不多了,此时的他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家国情仇,涌上心头——
这里并不属于他,他的故乡在千里之外的烟雨江南,他多么渴望能再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去看一眼!但家在哪里?国在哪里?
他自小家境殷实,祖孙五代皆是明朝要员。想起与儿时的伙伴们荡舟采莲,放飞纸鸢,嬉闹玩耍时母亲的深情呼唤和祖父的谆谆教诲。学堂中,和小伙伴们一起诵读《孙子兵法》、《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他书声朗朗,学业优异,壮怀激烈,鸿图满志。
忽闻闯王作乱,崇祯帝煤山自缢,清兵入关的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他心急如焚,忧国忧民。扬州十日,常熟屠城,嘉定三屠,嘉兴屠城,昆山屠城,清兵杀人无数,血流成河。
清兵攻城掠地,屠杀百姓,自己的生母右臂被砍,两个弟弟均遭不幸。养母把他叫到床边,留下遗言:“尽管我是个妇道人家,然而身受国恩,如今国亡,则身与俱亡,是义所应当的。儿啊,你切记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这样我死之后就可以瞑目于地下了!”就永远地合上眼睛了,那天是农历七月三十日。
养母绝食殉国,不仅仅保存了她一生的名节,更重要的是她以自己的死谏劝顾炎武“无为异国臣子”,这一举动对他的触动实在太大了,一直影响了他一生的节行,家仇国恨,正值而立壮年的他怒发冲冠,组织各方力量,筹划组织义军抗清,不料风声走漏,锒铛入狱,反清复明举兵失败,他被迫背井离乡,开始了漂泊不定的旅居生涯。
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能救家国于水火?如何驱除鞑虏,恢复大明天下。
殚精竭虑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一边研究治国方略,一边实地考察天险要塞,战略要塞,了解民生疾苦,团结反清力量,传授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一方面著书立说,期待有朝一日,时机成熟,完成反清复明的大业!
他准备了《军制论》、《形势论》、《田论》、《钱法论》等作为兴复大计。《日知录》日有所学,日有所思,日有所获。《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这两部书是研究民生利弊的专著,而且是清初地志学上的重要著作。《肇域志》一百卷,专门论述地理形势和山川要塞;《天五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二百万字,专门论述地方利弊和经济的发展。凡是有关河流水道、农田水利、工矿资源、交通运输、户口田赋、兵防徭役等情况,他都作了详细的记述。历尽千辛万苦,不忘初心。
自离开故乡至今已有25载,这一切历历在目,如今身染痼疾,壮志未酬身先死,未免老泪纵横,悲愤交加,也只能期盼自己魂归故里了。
小姑娘,小姑娘,你怎么了?
我犹如梦中惊醒,发现自己早已泪眼滂沱,我在昆山千墩先生的故居里不知站了多久——
我来到他的故茔前,深深鞠三个躬,表达我对他的敬仰,故居门前白墙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深深的烙进了我的心中!
国之有难,高风亮节的他没有逃避,没有卖国求荣,他舍弃个人优越生活,一心为国——
我回想到自鞑虏入关;近代西方列强八国联军践踏我锦绣中华,割地赔款;日军侵华三千多万同胞铸成的血肉长城。今日之中国,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国富民强,工业发达,社会文明,任人宰割的历史成为了过去,历史时刻警醒着我们!
为了中华的繁荣昌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使我们的祖国更加优秀强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兴亡,我辈有责!壮哉,我们都将成为中华之铮铮铁骨,民族的脊梁!
指导老师: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