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初中作文 >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范文:少年的你

  题目要求:(八上第二单元写作)
 
  你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你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请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
 
  提示:
 
  1.与你要写的家人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经历,
 
  2.既要有概括性的介绍,也要选择几个重要事件,描写言行细节,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3.写完后给传主看一看或读给他听,听听他的意见,做些修改。
 
 
 
  少年的你
 
  南雅中学初1910班陈邦闻
 
  指导老师:曾素云
 
  父亲陈伟,怀化沅陵人。
 
  你出生时,就被夹在了崇山峻岭之中——沅陵,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水中游,素有“湘西门户”“南天锁钥”之称。你在读小学时一直生活在沅陵,就在沅陵七中旁边,离自己家里很近。你父亲是沅陵七中的一位高中数学老师,从小,他就告诉你:努力读书、考上大学才是走出去的唯一出路。
 
  你读完小学之后,爷爷为了让你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把你送去了吉首市。吉首市相比沅陵县,教育资源更好,因为湘西地区最好的中学,也是省级重点高中——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简称州民中)就设在吉首。少年的你啊!没有辜负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也没有辜负你父亲的良苦用心。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别的同学还在睡大觉时,你早早地起床了,抓紧一切时间背单词、做题目;生活上,你也不挑剔,经常就着馒头咸菜对付一下,快速解决温饱问题,把时间节省下来搞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中毕业后,你成功直升州民中的高中部。
 
  当然,少年的你,第一次远离家乡求学,也会有浓浓的乡愁。虽说在吉首的你,有我太外公与太外婆照看,但你仍是经常想家,想到嘴角上火、舌头起泡,也因此更加想念那碗马援苦——相传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征西时,曾用来为士卒治病,有袪湿、清热、解毒功效的沅陵野菜。当时交通还不发达,吉首与沅陵相隔的是一座又一座的大山,中间一条沅江阻隔。没办法,只能公路转水路外加走山路,路上要耗费整整两天时间才能到家。因此,你只有在放寒暑假时才能返家。有时候,你只为看一眼自己的父母就“不远万里”回家,与父母团聚的假期却一眨眼就过去了。每当你独自返校时,要清晨从老家钢猪岩出发,沿着侏罗溪边的崎岖山路走七八公里,到沅水河边乘船,天黑时赶到沅陵县城歇脚,第二天清晨再转乘汽车到吉首。船行于茫茫沅水,你坐在船头,闻听着两岸山林里时不时传来的山鸟鸣、野兽嗥,眺望着两岸连绵起伏的一座座山头渐渐地被抛在身后,不免心生孤凉之感。这时,你就会大声朗读你最爱的《战国策》:“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似是为自己打气,同时也是为了学习。
 
  高考那一年,你因高考填志愿与你父亲发生了一些争吵,导致高考前很迷茫。好在你能抗压,最终考上了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
 
  大一新生报到时,你父亲陪同你前往,两人一齐挤进开往昆明的火车。当时的火车速度慢,空气又闷,而且黑压压地挤满了人,别说卧票、座位票,连站着都不易。父子俩就那么站了两三天才来到了昆明。到了昆明理工大学,因为海拔高,你出现了高原反应,加上没怎么休息,在排队报名时你晕倒了。真是吃了不少苦!
 
  读大学时,你更是拼命地学习,锻炼,每天晚上十二点睡,早上四五点就爬起来晨跑。你经常最后一个跑去吃午饭,食堂的阿姨都认识你了,每次见了你就说:“哟,同学,你今天运气挺好,还剩下几个馒头,就算你两块吧。”你也很知足,三五两下把馒头吃完又赶回去学习。当时通讯条件有限,爷爷与你一般都是写信联络,你因为忘我学习经常“失联”,有时一个多月都没给家里去信,爷爷还以为你没钱寄信,放假时额外给了你一笔生活费。
 
  常言道天道酬勤。少年的你哪,孜孜以求地学习,所积累与掌握的扎实知识没有白费。大学毕业后,你回到湖南打拼,并成功扎根长沙。之后,你成了我的父亲,再接再厉、不断深造,考了研,读了博士,事业也在曲折中前进与发展,现在是某研究院的头儿,同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也算是事业小有所成了。
 
  每次,听到你讲少年时的经历,我总要在心里暗暗赞叹一句:少年的你呀!
 
 
  记录生活
 
  构思行文:
 
  我籍贯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山峦重叠、溪河纵横,地形复杂。听爷爷说红军长征经过我老家沅陵县桥梓坪时,贺龙、肖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驻地指挥部,就设在我太爷爷家里。三天后,红军继续长征,我太爷爷帮助红军挑担,从桥梓坪依依不舍地一直送到官庄。沅陵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水、每一座桥、每一条路、每一栋房,都充满了革命的传奇色彩。我自然而然对家乡的一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我父亲作为沅陵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他又是如何从那么偏僻的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呢?于是,我想写写父亲的求学经历。在写作过程中,我也在不断了解家族历史,从爷爷与父亲口中得知各种关于陈家的故事,从他们的讲述中可以听出浓浓的乡愁。而我对家族的自豪感与敬畏感也从这些叙述中油然而生。怀揣着这种心情,我在行文时总带有一丝细腻的思念,我们这一代人虽对家乡的情感没那么强烈,但听到父亲说故乡时,我渐渐有了感情。
 
  修改收获:
 
  曾老师在务实求真与注重细节方面精益求精。在修改的过程中,曾老师教我明白了两个道理:其一是如果文章连自己都不能打动,何谈去打动别人?这就需要以务实求真的态度,通过细节描写来场景再现,先让自己产生共鸣,再和读者一起共鸣。如何共鸣?这就要求文章要有感染力,要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以文章的标题来说,最开始是写父亲小传,比较平淡无奇,后改成天道酬勤,又缺少故事的悬念,最后在曾老师的建议下,改成了少年的你,既制造了悬念,又能营造出一种电影的画面感: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父亲少年时坐在船头的画面,这应该就是写作的感染力吧。
 
  其二就是好的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按照曾老师的修改建议与要求,我多次与爷爷、父亲核实相关素材,并不断补充完善细节,一个段落、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不断推敲,反复修改,终于让故事脉络变得更加完整,人物形像变得更加丰盈,文章慢慢变得有血有肉。这其间,“修改”二字深有体会。
本文标签:

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