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初中作文 >

柿子色的街灯

  胶州城东有个胶东镇,胶东镇上有个西庄村,西庄村里有条青石巷,青石巷的一头,藏着孩子的笑声,还有一盏柿子色的街灯。
 
  【评:文章极具情味的语言风格,在开头就展现无遗。寥寥几句,就为读者勾勒出了充满乡味的情境。同时,点出了文章线索“柿子色的街灯”。】
 
  这街灯啊,说是柿子色,也不过就是橘黄色。它在每晚七点钟准时亮起,如同秋日里柔软甘甜的柿子肉。用孩子们的话来说,月亮是不能花的硬币,街灯是不能吃的柿子,有它们在,谁还会怕黑呢?
 
  【评:要用“柿子色的街灯”做线索,就要先把这个线索“点”出来。这一段不仅交代清楚了“柿子色的街灯”是什么,更可贵的是交代了街灯和“我们”的关系。足见小作者的匠心独到。】
 
  每个晴朗的夏日夜空,柿子色街灯错落的光影描绘出热闹非凡的小巷子:老爷爷老奶奶坐着马扎儿,摇着蒲扇乘凉;叔叔大爷们围坐在一张木头方桌旁,边吃边聊,笑语不断;小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打闹着,钻来跑去,乐不可支……
 
  柿子色的街灯眨着眼睛,看着我们这群孩子。
 
  八岁的我算是孩子中的大姐大了。我半趴在地上,陪邻居家的弟弟们打卡。男孩子都很有经验,手法娴熟地摆弄着,“啪嗒”一声,卡就翻了。跟他们一比,我总是显得笨手笨脚。我眉头紧蹙,使出浑身解数,胳膊甩得老高,猛抽一下!三秒钟的寂静过后,孩子堆里发出一片唏嘘,而圆溜溜的塑料卡片却挑衅般地纹丝不动。
 
  “哎呀,男孩子玩的游戏不适合我。”我在大家七嘴八舌的吐槽声中落荒而逃,顺着柿子色的街灯的微光,我很快便又加入到跳房子的小姑娘当中。我年纪大,又有数一数二的大长腿,在红砖头划下的扁扁格子中蹦蹦跳跳,三下五除二就到了最后一格,小姑娘们拍着小手给我加油,狗尾巴草摇着脑袋为我喝彩。
 
  “嗯,石头的位置有点刁钻,不过也难不倒我。”柿子色街灯的灯影底下,我成竹在胸,打算“跳石头”——抬腿、弯腰,伸手……就在指尖触碰到石头粗糙表面的瞬间,我忽然一个趔趄,就感觉一股冲劲不太对头,还没反应过来,我就摔了个狗啃泥。小伙伴赶紧冲过来“救”我,皮糙肉厚的我匆匆说了声“没事儿啦”,就又向柿子色街灯下狂奔而去。
 
  “娃娃们别闹啦,快过来吃冰糕!”柿子色街灯的那一头,传来一声叫卖。这呼喊声好像深入湖水的鱼饵,惹得我们这些小鱼争先恐后地上了钩。冰糕的凉气打着旋儿冒出来,在空气中化为一个又一个看不见的小颗粒,裹挟着纯真的欢笑越飘越远……
 
  【评: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不同于一事一人一文的作文,此文作者选取了在“柿子色街灯”下的几个欢悦片段。为了能将这条线索串联得更加严谨,作者在描摹这几个片段的时候,反复提及了“柿子色的街灯”,而反复出现的“柿子色的街灯”让读者巩固了街灯形象,巩固了街灯蕴含的情味。】
 
  柿子色的斑驳灯火映着我八岁的脸庞,如今依然轻抚着十五岁的我。
 
  七年前,方圆几里的西庄村,就是我的整个世界;七年来,我仰着一张稚嫩的脸庞,走出了西庄村,走出了胶东镇,大大的梦召唤我向前奔跑。可这个有这柿子色街灯的地方,永远是我的家,永远温存着最甜的笑颜、最真的情谊、最美好的童年。
 
  柿子街灯,灼灼光芒,住我心上,送我去远方,盼我回家乡;也提醒着我啊,有些东西,它永远不能忘……
 
  【评:文章结尾依然紧扣“柿子色街灯”,使得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同时为小作者对于文字节奏感、韵律感的把握点赞。】
 
  点评:
 
  统编本教材中的作文课《如何突出中心》中提到:“为了突出中心,可以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这篇学生习作就是设置线索突出中心的范例,本文以街灯作为线索,勾勒街灯下的几个场面,因为有了街灯这个线索,文字间涌动出的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就更加鲜明。
 
  供稿:刘璇点评:法洪雪老师
本文标签:

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